• 34阅读
  • 0回复

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与海争田》拍摄经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0
第5版()
专栏:

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
——《与海争田》拍摄经过
 沙丹
我们拍摄《与海争田》只有三个多月时间。这三个多月时间,对于深入生活来说,是很不够的。所以影片的思想性就不够深刻,远远没有把饶平人移山堵海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来。这里,谈谈拍摄这部片子的经过,为的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指教。
我做新闻纪录电影的编辑工作有十五六年了。可以说这十五六年都是在学习、在探索。但探索什么,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爱好,修养和趣味的不同,追求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我是很喜欢抒情散文的,所以我就想用新闻纪录电影的形式在银幕上写抒情散文。这本来没有什么不好。问题是写什么样的抒情散文?有反映我们伟大时代的抒情散文,也有表现我们自己的小资产阶级情趣的“抒情”散文。就是说,是寄情于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还是寄情于小资产阶级的狭窄天地里的想入非非?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就写不出好的抒情散文来。
我在一段时间里,就是在自己的狭窄天地里朝思暮想,打算寻求一种艺术境界、一种艺术风格,自以为这样做下去就可以提高新闻纪录电影的水平。这中间,我搞了好几部这样的影片。
由于这些影片主要是反映自己的情趣、爱好,因此,现实生活对于我是无关紧要的。这样,在创作方法上就不能不是主观主义的。我在北京不仅确定了题材、主题,而且想好了怎样表现,比如怎样做艺术上的比拟、对比、照应……等等,然后才下到生活里去。尽管生活是沸腾的、生动活泼的,但我往往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合乎我主观要求的则取,不合乎我主观要求的则弃。不是从生活中吸取素材,而是硬让生活装入我早就“设计”好的框框。总之一句话,在创作思想上是表现自己,在创作方法上是抹煞生活。这样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有的同志说:你的片子调子是软的,有小资产阶级情调;又有的同志说:你的片子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虚无缥缈;还有的同志说:你的片子是见物不见人的典型;等等。
这些客观的评论,对于我是个很大的震动。我开始思索:为什么效果会适得其反?为什么感情会不对头?为什么我喜欢的别人不喜欢?就在这时,我又一次读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席说:“在今天,坚持个人主义的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作家是不可能真正地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放在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上面。而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同志对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不能正确解决的关键,正在这里。”读了这段话,从来没有这么亲切,觉得正说到自己的心坎上。
后来又经过革命化学习,我在开始思索一个问题,就是必须丢掉小资产阶级的那一套,应该走出“象牙之塔”。而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在我们新闻纪录电影中是怎么样反映我们时代的革命精神问题,也就是怎么样表现中国人民的英雄形象问题。
有了这个初步认识以后,创作方法问题也就跟着解决了。去年十二月,领导上告诉我,一个新的生产高潮在酝酿了,要我赶紧下去,去拍一部这方面的影片。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这次下去,没有带框框,带走的只有明确的一条: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
我们是去年十二月出发的。广东是没有冬天的,到处是温暖的阳光,到处是改造自然的斗争。一开始,我们并不急于确定什么题材,而是一反过去的作法,到各地跑跑、看看再说,我们看见治理潼湖的伟大工程;我们看见连接深圳水库的大运河工程;我们看见韩江三角洲上的桥闸工程;我们看见引水上山的开渠工程,最后是到了饶平县,看到了那里的堵海工程。总之,我们好象已经看见了整个中国大地上的变化,看见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形象。心情说不出来的激动,过去在屋子里的创作苦恼完全没有了,激荡在胸中的是创作上的喜悦。毛主席在《介绍一个合作社》这篇文章里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他们做了主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上面的劳动人民,现在真正开始统治这块地方了。”我所看到的一幅幅图景,的确是这样。在这时,也只有在这时,生活所给予的创作激情产生了。同时,我们从所看到的许多工程中来研究我们所要表现的思想,选择了饶平的堵海工程。那里从一九五八年起,和以后的几年间,已经修了两条大海堤。新的工程更艰巨,可是工地上没有机械,全靠社员肩担、船运,甚至没有一个技术人员,完全是农民群众
自己搞的。谁能想象他们是在干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呢!“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和传说,在今天的生活里出现了。当时我们在感情上激动不已,在理性上认为它是有个性的。
人们与海浪搏斗,围海造田,这是很特殊的。但它又具有共性——体现了自力更生方针和大搞群众运动的政策。那天,我在感情上特别兴奋,就觉得生活在毛泽东时代是多么骄傲。当晚,我们拍摄的初步构思就形成了。形成得很自然。
我们从面进到了点,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生活。我们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在思想作风上有个坏毛病,一遇到令人激动的事情,就很容易头脑发热,而且热得不管一切,结果搞出东西来就很容易产生片面性。这次我们下去,领导上指示我们要执行采访摄影,因此就必须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在热中,又开始了冷。我们在了解情况中听到对这工程有很多议论。比如说,这工程对外援的公社社员的劳动没有报酬;又说,这工程大,违反以中小型为主的方针;还说,工程质量不好,到了八九月,台风一来,大堤就会垮掉;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喜欢这个题材,就不理睬这些议论。我们开始了调查研究。我们向地委、县委,干部、群众,多方面地了解情况,一方面听取党委、群众的意见,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几方面的核对,那种“不给外援公社社员报酬”的说法,只是传闻,实际上受益公社是按等价交换的原则来支付外援公社社员的劳动报酬的。又经过了解,那种认为工程贪大的说法,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说法,因为现在大堤越过的这条线是为了躲过风口,挡风力强,海里的深坑又少,容易修建,这是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的一条线。特别给我们教育最大的是,群众告诉我们说:“那些说大堤会被台风吹垮的人是不相信我们群众的力量;堤被吹垮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如果垮了,我们就再修。大寨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没有革命志气!”这些话是多么响亮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社员群众的革命精神呢?
主题思想既经确定下来,怎样表现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了。
怎样表现生活,过去我自己在技巧上想得多,即所谓想“点子”,但没有扎扎实实的生活内容,硬要想出“点子”,那“点子”必然是形式主义的,牵强附会的。通过这次工作,对于怎样表现生活,我体会要有一个基本出发点。这个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同劳动人民共命运。有了这个基本出发点同没有这个基本出发点是很不相同的。我举一反一正的两个例子。我去年去搞《湖之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跑了六七个地方,每地停留不过个把礼拜。每到一地看上一眼,我需要的就拍上几个镜头;不需要的就扬长而去。如果那个地方的建设情景很动人,我也只是个旁观者,顶多是个赞赏者了。这哪里能够真正反映出时代精神和劳动人民的英雄形象呢?
这次下去,我们有意识地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每到一地,虚心请教,多方面了解情况,读地方报纸,看群众的黑板报。这样既增广知识,又能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但最主要的是要同劳动人民共命运,把他们的事业,看作是自己的事业,把他们的斗争,看作是自己的斗争。这里我介绍一下那里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这件事给我的教育最深,也促使我尽可能地把影片拍好。修十五华里长的大海堤,不用说,这个生产斗争是非常艰巨的,但思想斗争更尖锐。一动工,有的老人说:“你们填海啊?……”说完摇摇头走了;又有的人说:“你们要把海填起来,那就成了神仙喽!”有的人怕工程太艰巨影响社员生活,但是我们在几次有干部、“土专家”、农民参加的调查会上了解到: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广大群众是主张坚决干的。他们说:“我们不是神仙,可我们有毛主席思想的法宝,在今天什么都能干。”他们说:“工程艰巨就不干了,那就更没有粮食吃,生活更困难。我们是迎着困难前进?还是躺在困难上等着挨饿?”我们通过这些调查,发现了在广大的贫下中农身上有着不可阻挡的、要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我们不宣传这种精神,还宣传什么呢?
当我们还不了解这些情况的时候,当然不能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地指手划脚,这是知识分子夸夸其谈的坏作风。可是当是非已经分明的时候,自己究竟站在哪一边?立场、态度就必须鲜明。当我们决定在那里拍电影了,不表明态度也是不行的,因为拍电影就说明是一种支持。在我们开调查会的那几天,我从来没有过象那样的感情,同那些胸怀壮志的实干家处得那么好,谈得那么知心。当他们发觉我们是站在他们一边时,就把我们当做他们中间的人,什么话都告诉我们。
他们同大海进行英勇的搏斗,我们登山过海进行比较艰苦的拍摄。心情都是一样的。我们天天往堤上跑,计算着每一天工程的进展,堵口处还有多少米才能合龙。一刮风,一涨潮,我们就关心哪一段会塌下来,塌下来要采取什么措施。总之,关心工程不出毛病,顺利完成,不给反对的人、动摇的人以话柄。这时我们真正感觉到自己不是个旁观者了,不是个赞赏者了,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参与者了。
有了这个感情变化,同没有这个感情变化是很不相同的。以前,我们看到挑土是那么单调,形象又是那么重复,现在看挑土,觉得这里蕴藏着火热的思想和无穷的力量,再也不觉得挑土只是单调的重复动作了。刚到工地,怀疑这工程能否建成,后来感到群众的伟大力量,完全相信海是可以填起来的。有了这个变化,对于怎样突出主题、怎样安排结构、怎样形成高潮,拍什么场面、描写什么人物……等等,就都很自然地成熟了。
这些体会,在别人来说,也许都是不重要的,但对我来说,确实是个思想改造的过程,而且仅仅是个开始。事实上,这部影片在内容上还很不深刻,在人物描写上还很不突出,也不生动。这说明我们深入生活还不够,思想认识还不透。如果这部短片也还有一点好的地方,我看这只能归功于党的领导、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当地群众的冲天干劲。没有这些,便没有这个题材,便不可能有这个主题,而我们只是作了一次很不全面的“传达”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