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两篇好教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1
第5版()
专栏:短评

两篇好教材
农村社员如饥似渴地需要文化食粮,这是现实的普遍情况。
怎样满足广大农民的这个迫切需要呢?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更快更好地把书籍、报刊、图画等等送下乡去。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愿意上山下乡,为开展农村文化工作贡献出毕生精力的人。没有这些志愿为农村服务、为农民服务的革命人,要把文化送下乡去就不可能做好。在这里,人的因素第一。
不少文化工作者提高了阶级觉悟,不怕艰难困苦,已经陆续下乡上山去为广大农民服务。但是还有些人怕苦、怕脏、怕累、怕不光采,只愿在城市里“锦上添花”,不愿到农村去“雪里送炭”。这些人还没有树立全心全意为革命的思想,还没有认识到上山下乡送文化的重大革命意义。
今天本报刊登的四川旺苍县邮电局邮运员苟天宣的文章,和介绍山西临县文化馆干部侯苏林事迹的通讯,是两篇很好的教材。我们把它推荐给读者,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得到教益,增强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决心和信心。
做个邮运员送送书报,真是“没出息”。这是苟天宣初当邮运员时的想法。“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愿意为山区人民送一辈子书信。”这是他后来表示的决心。
从不愿挑担下乡,直到十年如一日地肩挑文化担,踏遍全县山庄小村,成为社员们“离不开的人”。这是侯苏林的巨大变化。
同是一个人,干的仍是同一工作,为什么前后会判若两人呢?主要是因为思想变了。他们原来没有认识到为山区人民送书信、送文化就是革命,就是为人民服务,所以感到没有“出息”,怕丢脸,不想干。当他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深入到群众中去,得到了启发,受到了感染以后,认识到送书信、送文化是有益于人民的革命工作,于是一个就愿意干一辈子了,一个已经是十年如一日了!
广阔的农村,需要成千上万的苟天宣、侯苏林去为山区、乡村的广大农民送书信、送文化;农村的革命熔炉,也正可以锻炼成千上万的苟天宣、侯苏林那样的革命工作者。发行员、邮运员、文化工作者在农村是大有可为的,也是应当去为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