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踏遍山村送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1
第5版()
专栏:

踏遍山村送文化
史可鉴
山西临县文化馆干部侯苏林,挑文化担串村已经十年了。
侯苏林已是年过四十的人。但他精力充沛,会写会画,能拉善唱,真是多才多艺。他曾当过小学教员、扫盲校长。一九五五年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到馆不久,馆长让他挑上书刊、画报下乡到玉荐村去,并说:“这叫文化担,是咱们的老传统,不能丢了。”开始,侯苏林有些放不下架子,觉得校长挑担下乡脸往哪儿搁呀!于是就撒了个“肚子疼”的谎,才算混过了。侯苏林一夜没合眼,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挑起担子上路了。他想趁早走出街市,免得遇上熟人。但事不凑巧,一上街对面就碰上他的一个学生。“侯老师,这是干啥去呀!”侯苏林满脸通红,头也不抬,支吾了几句,就一溜烟而去。
到了玉荐村,社员们个个都是笑语相迎,虽然侯苏林是第一次到这个村,但却象是久别重逢的老熟人,都说:“这可把你盼来了。”顿时把个侯苏林围了个密不透风。这个问天下有什么大事,那个问最近有啥新书新画。侯苏林应接不暇,只怨自己知道的新闻不多,带来的书画也太少。接着,社员们又是端茶,又是送饭。侯苏林没有想到群众会这样的盛情接待,忘记了一天的跋涉之劳,兴奋地和大家一直闹腾到深夜。
侯苏林当夜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他确实被社员的热情款待感动了。他明白这是因为社员们如饥似渴地需要文化食粮,所以这样喜欢文化担,这样欢迎他来。可是群众越欢迎他,他就越感到自己受之有愧:“丢脸的不是挑文化担,而是怕挑文化担的坏思想、臭架子。”他永远忘不了这最生动的第一课。
从此以后,侯苏林挑文化担下乡就比较自觉了。每次下乡总是尽量要多带些新书刊、新画册,后来又增添了收音机、幻灯片、立体镜等,文化担由原来的三四十斤增加到五六十斤重。挑这么重的担子在山路上奔波是够艰苦的,可是侯苏林知道自己多流一点汗,就会多带给社员们一些精神食粮。因此,他觉得虽是劳累一些,可是能为社员们尽自己一点力量,心里感到很愉快。
有一次,侯苏林挑着文化担到曹峪坪公社,路经好几个村子,每路过一村,总有一些社员围上来翻看一下图书,或让侯苏林说唱一段,侯苏林都欣然照办了。所以,本来是半天的路程却走了一天。傍晚正走到一条前不着店,后不靠村的深沟,忽然下起了大雨,他不顾自己有心口疼的毛病,就将上衣脱下包住机器和图书。他想人湿了不要紧,东西湿了就会坏掉。当他包扎好要上路的时候,洪水已经挡住去路,只得爬坡越岭绕路行进。头上顶着大雨,脚下泥泞打滑,身上手上被荆棘扎得生痛。来到曹峪坪,他已经滚成泥人。
次日雨过天晴,侯苏林按预定计划挑起担子到高家山、柳家山等大队去了。在他完成任务回到公社的时候,党委书记张文质对他说:“你本该回县了,可是段贤、张家山、石白头等大队打来电话要你去一下。来一次不容易啊,老侯,你看怎么办?”侯苏林说:“这还用得着作难吗!我给文化馆打个招呼马上就去。”侯苏林打完电话要走时,却到处找不到他的文化担子了。原来是石白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明旺这天来公社研究工作,正好在院里听见张文质和侯苏林说定要到他们村去,于是乘他俩谈话之时,就担上文化担先走了。侯苏林知道了以后,急忙就追,一直追了十多里路才赶上。
侯苏林在农村的活动办法也很多,尽量给社员们方便。去年有一天,他挑着文化担到了岐道公社仿底生产大队,正遇社员们去锄谷苗,他二话没说就跟着三队的社员一起上地锄草了。一休息,侯苏林就让大家看立体镜,给大家说快板,教大家唱新歌,一阵欢乐驱散了人们的疲劳。吃过午饭,侯苏林趁“歇晌”时间,登门上户给年老有病的社员看立体镜、听收音机。晚上,他又把和大家劳动时了解到的这个村的秦俊先带领全队锄苗快和五好社员曹金昌的模范事迹,利用晚饭的时候赶制成幻灯片,放映给社员看。社员们说这文化担能顶一台戏。
侯苏林就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肩挑着重担,走乡串村,赶集赴会,带着丰富的文化食粮,踏遍了全县的山庄小村,社员都称他为“离不开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