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阅读
  • 0回复

用过去的教训教育干部重视劳逸结合 抓当前的典型发动职工开展技术革新 合肥锻压机床厂生产任务重,基本上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生产高潮持续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2
第2版()
专栏:

用过去的教训教育干部重视劳逸结合 抓当前的典型发动职工开展技术革新
合肥锻压机床厂生产任务重,基本上做到劳逸结合,保证生产高潮持续发展
本报讯 合肥锻压机床厂,今年在生产任务重、品种多、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基本上做到了劳逸结合,保证了生产高潮的持续发展。上半年生产任务比去年同期完成得好:全员效率提高百分之五十九,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四,废品率降低百分之四十,产值也有较大的增长。
这个厂是怎么做到劳逸结合的呢?我们最近就这个问题访问了这个厂的党委书记盛吾向、党委副书记周世昌、金工车间党支部书记吴学山、锻工许保根、装配工段工长周余清、工艺科技术员许振华等同志。
盛吾向同志说,今年二月份以前,他们厂对劳和逸的关系没有处理好,职工加班加点的情况很严重,工人在厂的时间比较长。从只强调劳不强调逸到劳逸结合,是有斗争的。二月底,当党委提出注意劳逸结合的时候,有的同志说:“生产高潮中生产任务重,加班加点是正常现象,否则就很难完成任务。”有的人认为:“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搞不好还会落个‘偷鸡不着蚀把米’,影响生产。”有的干部口头上不同意加班加点,但在布置生产任务的时候,却采取论“堆”的办法,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工人交一堆生产任务,实际上是让工人自动加班加点。
怎样解决这些错误认识问题呢?
对于那些认为不加班加点就不能完成生产任务的人,党委用过去的教训来进行教育。去年,装配工段为了突击装配一批五十吨液压机,连续加班加点。由于工人很疲劳,精力不足,出了差错,结果有一半产品需要返工重装,浪费了大量的工时。党委用这件事在干部和工人中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干部和工人认识到不注意劳逸结合,非但不能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而且还会妨碍完成任务。经过反复教育,有的人说:劳逸结合,犹如琴弦的松和紧必须恰到好处,才能奏出动听的曲调。弦松了,拉不出调子;太紧了,就有断弦的危险。
为了克服一些干部迷信加班加点,不相信巧干的思想,工厂党委抓典型进行活的思想教育。主要的办法是开展技术革新表演会,组织职工算工效细账。铣工是这个厂最薄弱的工种,长期以来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今年第一季度,有一个铣工革新了两种刻度专用刀具后,效率提高五十三倍和九十倍,扭转了生产落后的局面。金工车间四月份的任务,按定额计算缺四十个劳力,由于实现了十几个技术革新项目,不仅没有增加人,不需加班加点,还提前完成了任务。全厂干部和工人从这些活生生的事实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工人见技术革新效果显著,高兴地说:“磨刀确实不误砍柴工”。于是,很快就在全厂掀起了技术革新、技术革命高潮。到六月底,全厂实现了一百七十二个技术革新项目,普遍提高效率一至九十倍,挖出了大量的潜力,解决了工时不足的困难。
为了改变干部论“堆”布置生产任务的做法,他们着重抓了生产准备工作,按计划按比例组织均衡生产。并针对有的工种设备不配套的情况,组织工艺协作,使各个工种、工序生产进度同时并进。这样,不致因为有的工种、工序生产进度慢,造成其他工种或下一工序先等工、后加班加点的现象。过去,技术人员关在办公室里编制工艺,脱离实际,给工人生产带来困难,影响生产进度。现在,技术人员下现场,跟班劳动,和工人一起研究和编制生产工艺。
这个厂能基本上做到劳逸结合,还有个重要因素,就是大量精简了会议。过去,干部想到什么事就找工人开会,每天班后必有会,会议名目多,内容重复,时间又长,弄得大家很疲劳。今年厂党委严格控制了会议。过去布置一次生产任务,要分别召开车间工段干部、生产组长、工人三个会,现在采取一杆子插到底的办法,开一次车间大会就行了。开会前,干部作好充分准备,会议少了,效果反而大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