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留有余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3
第5版()
专栏:思想评论

留有余地
孙宁
订计划,定指标,提任务,讲成绩,都要注意留有余地。这是实事求是的方法,也是能够防止头脑发热,做好冷静的促进派的方法。
讲成绩,要留有余地。这是比较易于理解的。
任何工作,取得了成绩,这是客观存在。它不会因为你多讲一分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你少讲一分而缩小。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成绩,要有正确的态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对待已得的成绩。在任何情况下,有了成绩,还应该看到不足之处。在讲成绩的时候,不要说满了,更不要讲过了头。这样做,有利无弊,可以避免浮夸和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可以鼓舞人们继续前进,可以使往后的工作更加主动。成绩越大,就越需要我们留有余地。
订计划,定指标,提任务,需要留有余地,就比讲成绩更加重要了。这是因为,成绩毕竟是已经到手的东西,而计划、指标和任务,都还是有待努力去争取的东西,成败还在两可之间。
每一个革命者要有雄心壮志,都希望尽可能多做些工作,为革命事业、为人民多做出一些贡献。可是,为了革命事业,我们要做的事情,却是无限度的。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把好事在一个早上办完。在一定的条件下,做事情总有它的限度。所以订计划、定指标、提任务,都只能是在一个时期内要达到有限度的目标。这个限度何在呢?一、需要,二、可能。需要和可能,两者兼顾,并且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称得上从实际出发。
我们希望粮食早点过关,这是需要。能不能提出在一年内全国各地一律达到亩产五百斤的指标,并且根据这样的指标来制订计划呢?谁要是那样去想去做,那就成了主观主义者。这种不问地点、条件,不切实际的指标,是根本办不到的。提出过大、过高、过多的计划、指标和任务,只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和热情,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
抗日战争初期,我们恨不得一天就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但是,敌强我弱的客观条件规定了抗日战争不可能速战速决。谁如果不顾客观情况,单凭主观热情去做,没有不碰壁的。因之,我们必须打持久战,在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里,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壮大自己的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改变力量对比,把战争逐步从防御阶段推向相持阶段、反攻阶段,直到取得最后胜利。解放战争初起,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有几百万军队,其势汹汹。党中央、毛主席确定了不断歼敌有生力量的战略方针,并且根据可能,提出每个月歼敌八个旅的指标,预计在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里取得全胜。这个歼敌指标是符合当时敌我力量对比的实际情况,加上我们的主观努力,完全可能实现,事实上也实现了。随着敌人有生力量的被歼,我们越打越强,月月超额完成歼敌指标,结果不是五年,而是三年就打倒了蒋介石反动王朝。
举这些事例,为的说明,我们办事必须从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出发,这是把事情办成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我们的主观努力,就能在斗争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条件,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逐步达到预定的目标。
只讲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可能性,仅仅按照需要办事,就会犯主观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
只讲客观条件,不讲主观能动性,仅仅从静止的现状出发去订计划,定指标,提任务,又必然犯保守主义的错误。
但是,无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可能在事前就为我们所完全认识和掌握,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事前估计不到的情况。因此,在我们订计划、定指标、提任务的时候,不能满打满算,一定要留有余地,才能使我们的计划、指标和任务,是可靠的、有把握的。
一切事情都是要依靠群众办的。一切的计划、指标、任务,能否实现,都必须考虑怎样才能更有利于发挥和保持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如果计划、指标、任务订得留有余地,那么群众在尽力而为之后,不但能完成并且能超过预定目标,这就会越干劲越足,越干情绪越高。
如果不是留有余地,而是把计划订得过大,指标定得过高,任务提得过多,超过了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那么,到头来根本完不成任务,这就会使群众大为泄气。任何人硬要做那办不到的事,必将脱离群众,并且造成最大的浪费,没有不把好事办坏的。
留有余地,是一个冷静的促进派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做任何工作时必须掌握的一种领导艺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