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高山雪岭把根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3
第6版()
专栏:

高山雪岭把根扎 徐沧夫 胡维寿 金治华
征途
一九六一年三月初,一列
火车从长沙车站徐徐开动了。车厢里坐着一位中等身材的年轻妇女,她不时深情地凝视着掠向列车后面的一山一水,低吟着她上车前写的一首诗:
麦苗青,菜花黄,
离别了可爱的家乡,
投身立志到边疆,
保卫高原乐心上;
高山雪岭把根扎,
全心全意献力量!
列车经过几昼夜的奔驰,在一个车站停下了。这里,是从内地去西藏高原的通途,集聚着许多人,等待着去拉萨的汽车。有人知道她是去西藏的,便悄声议论:
“西藏的太阳,会把她晒脱了皮。”
“她连五道梁怕也过不去!”
海晓云的爱人马昌政是一位空军干部,他听到这些议论,对她说:“海晓云,听见了吗?”
海晓云把搭在胸前的乌黑发辫向后一甩说:“怕什么?咱们走着瞧!”
汽车向西藏高原进发了。一过噶尔木,她眼见每座山都是光秃秃的,一群群黄羊被汽车惊得放蹄奔跑,心想:高原真是“山高不长草,野兽遍地跑”啊!汽车爬上了昆仑山,车厢外面狂风怒号,白雪飞舞,海晓云心中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转眼到了五道梁,这里空气稀薄,气候恶劣,一会飞沙扑面,一会白雪劲飘,初到这里的人没有不产生高山反应的。海晓云虽然早已气喘吁吁,但她看见胸前的共青团员徽章,便不禁低声唱起歌来。由于呼吸困难,她哼的腔不成腔,调不成调,但这坚强的声音却回答了同行旅客对她的担心。
经过一个多月的旅途奔驰,终于到达了海拔四千三百米的目的地。有的同志关切地对她说:“晓云,你初到高原,得先休息三个月,适应适应高原气候再工作。”
“我是来保卫西藏,可不是来休息的!”她要求领导立即给她分配工作。
斗争
不久,领导上分配海晓云到一个备降场担任导航调配员工作。这个备降场,在海拔四千八百多米,气候变化无常,是人们形容的“天上不飞鸟,风吹石头跑”的地方。
高山反应使海晓云整天昏沉沉的,想睡睡不着,想吃吃不下,心里作呕又吐不出,头脚象有千斤重。一天早晨,战士们早操结束,海晓云的爱人、副指导员马昌政走进她的屋子,一看满地是水,脸盆扔在地下,海晓云不言不语地躺在床上。他心里一下便明白了八九分,关切地说:“又头晕了?慢慢锻炼就会好的。”
“锻炼,锻炼,才跑了二十多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端盆洗脸水就晕倒了!”
马昌政半天没想出一句可以鼓励她的话来。忽然,他脸上露出笑容,用手指着墙壁说:“晓云,你看!”海晓云转脸看见墙壁上贴的是自己亲手写的毛主席语录: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看了毛主席的语录,海晓云脸绯红了,她非常惭愧自己没有能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
从此,海晓云不管风里雪里,每天早晨都和战士们同时起床,坚持跑步。在这海拔四千八百多米的高原上,开始连走路都感到困难,慢慢地竟能一气跑二百米了!可是,偏在这时她又病了。这一病,她安心高原的思想又翻起了涟漪。在病床上,她想起了风和日丽的江南家乡,想起了慈爱的父母。她想:“这要是在家该多好啊!”这个念头一闪,她又想起了家庭的过去和现在……
在旧社会她家是个贫农,受尽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解放后翻了身,晓云上了学。父亲出席过湖南省劳模代表大会。她离家进藏时,父亲鼓励她说:“晓云,要去就干到底,不能半道跑回来,我们家可没有那样的人。”想到父亲的话,海晓云心中猛然一惊。她从自己家庭的变化,又联想到藏族同胞。有一次,她参加斗争牧主大会,虽然她听不懂藏语,但“天下劳动人民是一家,天下劳动人民心连心”,她从牧民们愤怒的吼声里,深深体会到他们在旧社会受的苦难。藏族同胞翻身了,他们多么感激党和毛主席啊,她回忆起每次到藏胞家串门的情景,藏胞总是端出加了白糖的牛奶给自己喝,还连声称呼:“金珠玛米,亚摩!亚摩!”(藏语:解放军好!)
想到这里,她脸上发烧,心中悔恨,暗自责问自己:“海晓云呀海晓云,难道你真的会被困难吓倒吗?这样回去,你怎么对得起党,对得起藏胞,……”想到这里,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在笔记本上写道:“湖南邵阳是我可爱的家乡,新的西藏是我更爱的地方,下定决心,刻苦努力,奋发图强,终身建藏,把我新的家乡——西藏建成为人间天堂!”
扎根
高原空气稀薄,初到的人说话多了都有困难,海晓云为了彻底适应这种气候,不但经常说笑,而且还大声歌唱。每次开晚会,都少不了她的节目。不但唱,而且还学动作剧烈的踢踏舞;战士们打球她也参加;有时刮风、下冰雹,她也坚持锻炼。
海晓云战胜了高山反应之后,新的问题又摆到了她的面前:备降场只有她一个调配员,能不能完成繁重的飞行保障任务,就要看她在紧要关头技术能不能过得硬。有一次,飞行人员从别的机场拍来电报,说海晓云调整的机器周率太低。海晓云一听,心中犯了难:调整周率,这是技师和技工做的,自己过去从未插手,现在这里又没有技师、技工,怎么办?踌躇了半天,心想:“不能眼看影响飞行啊!”于是她经过领导同意,毅然确定自己动手调。她根据从前学过的简单原理,在同志们帮助下,夜以继日地钻研,终于把周率调好了。打这以后,飞行人员对机器周率一直反映很好。几年来,她在担任备降场调配员工作中,无论是雹雨淋头,或是风雪交加,她都以火一般的热情,苦钻技术,坚持岗位,圆满地完成了飞行保障任务。
她不仅对工作热情,对同志也非常热情。她编了这样一支歌:“雪山旁,云彩上,高原战士守边疆,为了保卫新西藏,呼儿嗨呀,五湖四海聚一堂!……”她遵照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教导,把战友当作亲兄弟。有的同志病了,她就给烧糊辣汤,端病号饭,并把上级补助给她的奶粉,悄悄地冲好送去。在这里,差不多每个同志的衣服上,都有海晓云缝的针角线眼。有一次,电影队来到备降场,放映了《昆仑山上一棵草》,海晓云说:“昆仑山上一棵草虽然不畏风雪严寒,但它根扎得不深。我要做唐古拉山上的一棵雪松,在祖国高原上把根扎得牢牢的。”海晓云同志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四年来,她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高原战士。去年,她被评为五好职工和技术能手,西藏空军部队树她为“安心高原”标兵。今年,她所在的部队又立她为“长期建藏”标兵。最近,先后出席了兰州军区空军和西藏军区共青团代表会议。她表示:一定要永远象雪松一样,不畏艰难,不畏严寒,根深叶茂,挺立在西藏高原上!
〔《空军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