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为农民演一辈子好戏——吴江县锡剧团坚持下乡十三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4
第6版()
专栏:

为农民演一辈子好戏
——吴江县锡剧团坚持下乡十三年 江苏省苏州专署文教处
在太湖东南之滨,有一支长期活跃在农村的文艺队伍——吴江县锡剧团。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下,他们坚持上山下乡,深入农村,已整整十三年了。十三年来,剧团与广大农民群众结成了鱼水关系。一个解放前的旧剧团,已经变为面貌一新的、充满着革命朝气的文艺战斗队伍。
“人下乡,心下乡”
吴江县锡剧团最可贵之处在于:十三年如一日地坚持在农村演出,不知疲倦地为农民服务,根子越扎越深。
这个剧团,是一九五二年才从苏州市到吴江县安家落户的。解放以前,他们同旧社会的很多兄弟剧团一样,受尽摧残折磨,过着浮萍无根、飘泊无依的流浪生活。“台上是公子,台下是化子,吃饭象猴子,睡觉象虾子”,这就是他们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当时,国民党官僚和贵族文人,都称他们为“叫化剧团。”
一九五二年,这个剧团一到吴江,就得到中共吴江县委会的亲切关怀,为他们指出了“听毛主席话,全心全意为革命服务”的革命方向。他们到农村演出时,又受到农民群众的热情欢迎,使他们感到了新社会的无比温暖,获得了新的生命力量。一直到现在,他们还经常回忆解放前后的变化,以激励自己和教育青年演员。他们满怀激情地说:“正由于我们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党和毛主席的恩情;我们要坚决走毛主席所指引的道路,一直走到底!”
十三年来,他们不畏严寒酷暑,不畏路远地僻,以大无畏精神战胜了各种困难,坚持常年送戏下乡,跑遍了全县三十个公社,深入到生产大队和偏僻地区,建立了一百零五个演出点,演出了六千三百多场(平均每年四百余场),观众达四百五十多万人次。
剧团里有句口号:“人下乡,心下乡”。这个口号,生动地说明了他们深入农村十三年中思想感情的深刻变化,反映了他们要彻底革命的精神。在这句口号里面也包含着很多动人的事例:
去年春节,下了一场多年罕见的大雪,这时剧团正在庙港公社演出。他们听到离开八里多路的陆港大队有几百个社员想看戏,便立即作了认真研究:送戏下去,还是让社员跑来公社看戏?研究结果,一致意见是:哪里需要,往哪里去;社员有几百人,我们只有几十人,应该送戏下去!于是大家就背起服装和道具,冒着凛冽寒风和漫天大雪,踏着泥泞的河岸,步行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陆港。农民们对他们的这种行动,深为感动,都说:“真是毛主席的好演员。”
有一次,青云和桃源两个公社都正在开社队干部会议,都要剧团去演出。他们当天下午在青云演出结束后,妆也未卸,连忙坐船赶到相距十多里路的桃源公社演出,演完后又连夜赶到铜罗公社准备第二天演出。大家都以能为群众多演出一场而高兴。
有一次,剧团去七都公社一个大队演出,到达时突然下雨了,观众只有二、三十人。为了不使这些观众扫兴,就临时改在室内专门为他们演出了一场戏。虽然观众不多,同志们仍很愉快,演得很认真,大家表示:我们演戏是为群众服务,是做党的宣传工作,人多要演好,人少也要演好。
有时,他们到偏僻地区演出,水路不通,就自己背行李,挑道具。他们感触很深地说:“心下了乡,天大的困难都不怕。”
思想感情起了变化,就能处处为群众着想。他们在下乡演出中,总是尽量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农民。剧团深入到大队,一般都在露天广场演出。为了不浪费农业生产的劳力,剧团备置了活动舞台,一切搭台拆台的工作,都由团内同志自己动手。剧团每到一地,自备行军锅,就地砌灶,就地自炊。住宿也尽量不麻烦群众,舞台上、大队办公室、甚至牛棚,都可以作为剧团的临时宿舍。
从一九五二年起,他们就建立了“五不走”的制度:演出场地不打扫好不走,群众家里不打扫干净不走,水缸不挑满不走,借的东西不还清不走,损坏的东西不赔偿不走。除此而外,深夜散戏以后,演员还没有下妆,就分头到路口、河边,或者坎坷的地方,举着汽灯,叮嘱着回家的观众:“当心,好好走。”扶老携幼,护送观众,已成为剧团的一个好制度、好风尚。冬天下雪时,在演出所在地,剧团同志纷纷去河边、桥头和其他交通要道,扫除积雪,防止群众滑倒。
剧团同志处处为群众着想的热情,换来了农民的亲切关怀。农民群众称吴江县锡剧团是“伲(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一个严寒的冬夜,剧团到大庙演出,戏刚刚演完,就有一些农民走向后台,为演员们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姜茶。演员们喝了充满着深情厚谊的姜茶,很感动地说:“冻了一时、温暖一世”。他们就这样,在深入农村的实践中,与农民群众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阶级感情。
吴江县锡剧团的同志认识到:要在农村扎根扎深,必须保持劳动人民勤俭朴素的优良作风,否则,就要脱离群众。十三年来,他们始终如一地坚持了艰苦奋斗、勤俭办团的精神,一点一滴地精打细算,认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现有的服装、布景、道具都是日积月累、零零碎碎置办起来的。有旧的不买新的,能代则代,能改制就改制,能自己动手做,坚决不请人做。去年一年,仅在自制道具和灯光等方面,就节约了九百多元。搬运、装卸、搭台,拆台,剧团的领导同志总是身先士卒,带头行动,做到人人动手,全力以赴。一有空闲,他们就积极参加队里的农业劳动,在田头,简直分不开是演员还是社员,很多青年演员经过这样艰苦勤劳的生活锻炼,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劳动化和革命化。他们表示:“一定要把好日子当穷日子过”,继续发扬革命队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传统。
社员演员心连心
坚持上山下乡演出,还只是文艺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第一步。能不能真正在农村中把根子扎深,发挥戏曲的革命战斗作用,还得看演什么戏,拿什么内容去为农民群众服务。
十三年来,吴江县锡剧团共演出了八十四个革命现代戏,紧密地配合了农村各项中心运动。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很多青年看了他们演出的《刘胡兰》《白毛女》以后,激起了阶级仇恨和爱国热情,纷纷报名参加志愿军,有的至今还和剧团保持联系,感谢当初演戏给他们的启发。近年来他们演出的一些新戏,大多是宣传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对农民的教育影响都很大。
吴江县锡剧团坚持演好戏、演革命现代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他们团内,曾经历一个斗争和认识的过程。
一九五二年剧团刚在吴江落户时,共带了四个戏下乡,其中有《刘胡兰》《白毛女》和《赵小兰》等三个现代戏,在群众中印象很深刻,曾称他们为“刘胡兰剧团”。以后每次下乡也都要演出一部分现代戏。但当时剧团对演现代戏的意义是认识不足的,在思想上没有扎根。以致在一九五七年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猖狂进攻时,现代戏就很少演了。不仅如此,团内少数人受到右派分子的影响,还主张演《杀子报》《探阴山》等坏戏。由于团内多数同志在农村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坚持“宁可饿肚皮,不能演坏戏”,并在党委支持下,经过了一番斗争,终于制止了这股演坏戏的歪风,使全团同志在思想上提高了一步。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为农民演一辈子好戏”的口号。
在国内文化大革命形势的推动下,经过大演革命现代戏的实践教育,剧团同志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演革命现代戏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不仅农民越来越爱看现代戏,而且由于革命现代戏的演出,进一步密切了剧团与农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更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中心工作。就拿今年一至五月的观众人数来说,共达十五万四千多人次,平均每天有一千多个农民看他们演出的现代戏,这是一个很高记录。今年五月,剧团在七都公社“五一”大队演出,第一天演《秧》《小保管上任》《农家宝》和《大年夜》等四个小戏,这时正值春耕季节,戏的内容紧密配合农业生产,受到了农民群众和社队干部的热烈欢迎。第二天,第一个来买票的是位老贫农,他说:“你们的戏演得太好了,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看了还想看。”有一次,剧团到八坼农场去演出,日场演《芦荡火种》,晚场演《巧借》《红丫头》和《大年夜》等三个小戏,日场散戏时,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当时就告诉观众,如晚上雨不停就不演了。雨,继续不断地下着,演员们认为晚场演不成了。哪知道到八点多钟雨一停,就有三、四百人来看戏。这时,大部分演员已入睡,一听到这消息,马上跳起来,化妆的化妆,布景的布景,不一会儿就把戏演出了。
“舞台大演工农兵,演员社员心连心”。这是剧团到平望公社胜墩大队演出后,农民业余学校学员们为他们写的诗歌中的一句话。他们郑重地把它抄了下来,认为这是农民对他们演出的最高评价。并且下定决心:为农民演一辈子革命现代戏!
边实践,边提高
怎样提高现代戏的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这是剧团正在不断刻苦钻研的问题。他们长期生活在农村,接近农民,熟悉生活,有了新的思想感情,这是很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他们并不因此就满足。他们从长期实践中知道,决定现代戏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于表现的思想深度,创造一个英雄形象,最根本的在于透过舞台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刻划出内在的革命气质,使观众得到强烈的感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非下很大的苦功不可。他们创作的《双季花开》一戏,开始时,由于体会不深,从创作到演出,都比较肤浅,尤其把积极推行双季水稻的大队干部的先进形象,写成和演成了一个只是发号施令的人物,群众和干部看了都有意见。后来他们通过对农村干部的仔细观察和反复琢磨,才逐步体会和掌握了他们千方百计为社会主义提高粮食产量的思想感情,把它渗透到舞台动作中,终于把这个角色演好了。他们排演《大年夜》时,有关演员曾深入到湖滨公社芦荡生产队与饲养员生活了一个时期,不仅学习了饲养耕牛的知识和动作,而且体验了他们热爱集体、忘我劳动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塑造了养牛模范牛大叔的形象。刘大婶是《大年夜》中比较难演的一个角色,她比具有高度集体主义思想的老伴牛大叔和女儿玉英的思想要差一些,但如果过分夸大了这个思想差距,就要破坏整个戏的内容和风格。扮演这个角色的同志,就在深入农村生活的过程中,从贫下中农身上吸取了养料,正确地把握住了刘大婶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热爱生活的主流一面;同时也恰如其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他们之间的思想差距。如当女儿玉英听到邻队母牛即将生产的消息后,不顾自己的私事,匆匆而去,刘大婶一面在嘴里抱怨着说:
“真是囡搭爹一样脾气,说着风,就扯篷,说走就走……”而在眼神里却透露着喜悦,脸上现出发自内心的笑容,这样就准确地表现了刘大婶的貌似埋怨、实是夸奖的内在感情。
他们体会到,要提高现代戏的艺术水平和演出质量,必须老老实实地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认真地观察和体验,然后再加以艺术提高。舍此是没有第二条道路的。
* * *
吴江县锡剧团把过去的十三年,仅仅看做是为农民服务的开始,在今后农村文化革命的道路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他们说,为农民服务,是没有止境的,根扎得越深,任凭风吹雨打,就不会有丝毫动摇。
他们计算了一下目前所建立的一百零五个演出点所能服务的范围,还只及全县生产大队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全年演出也只四百多场。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他们目前正在研究进一步深入大队,规划下半年的新演出点;同时,还在积极考虑加强经常性的小分队演出,增加演出场所,以充分发挥剧团的作用和力量。
在进一步深入农村的过程中,他们还研究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他们准备采取两个措施:一个是分期分批地组织演员和编导深入农村,与农民实行“三同”,以进一步熟悉农民,体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对编导,还要求他们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积极地创作一些反映现代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目。另一个措施是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除政治上严格要求外,在艺术上大胆放手,让他们在演出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
吴江县锡剧团还有最根本的一条措施是进一步学好毛主席著作。除加强经常性的学习领导外,也准备结合剧团的工作总结,发动全团同志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照工作和思想,活学活用,用毛泽东文艺思想武装自己,继续前进!(附图片)
吴江县锡剧团在为湖滨公社社员演出《大年夜》
新华社记者 周庆政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