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学习“乌兰牧骑”的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 浙江专业剧团采用“小分队”形式送戏下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5
第2版()
专栏:

学习“乌兰牧骑”的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
浙江专业剧团采用“小分队”形式送戏下乡
据新华社杭州电 浙江省一百多个专业剧团,学习“乌兰牧骑”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展“小分队”活动,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和越剧、绍剧、婺剧等剧种的革命现代戏送上深山、海岛和偏僻的农村,受到群众的欢迎。
自从“乌兰牧骑”的先进事迹在各地报纸上刊登以后,中共浙江省委便指示全省戏剧工作者结合检查自己的业务进行学习,总结了最近几年浙江戏剧界为工农兵服务的经验教训。大家一致认为,学习“乌兰牧骑”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他们坚决听毛主席的话,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许多剧团在学习后,便根据各自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社会条件,对剧团组织、演出地点、节目内容等各方面重新作了安排。不少专业剧团在组织形式上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在剧目方面采取大、中、小结合,以中、小为主的方针。
浙南山区温州、丽水两个专区的很多剧团,今年都开展了“小分队”活动,一个剧团分成两三个小分队,或者派出一两个小分队,一个小分队二十人左右,每人一根扁担,挑着轻巧灵便的服装、道具,专门到那些深山沟里为群众演出。今年上半年,许多剧团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九十的场次是在山区演出的。文成县越剧团划成两个小分队,在山区转了八个月,受到山区人民的热烈欢迎。
杭州文工团歌舞团学习“乌兰牧骑”以后,决心避开三线一点——铁路线、公路线、水路线和过去经常去的演出点,四十多人分成两个演出队,深入建德县山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到五十八处深山坳里巡回演出,并以农村俱乐部为基点,积极开展群众文艺辅导工作。当地干部和群众称他们是“文化开荒队”。歌舞团把这个称号当作是群众对他们的鼓励,他们决心当好“文化开荒队”,要在山区播种、生根、开花。
在河网密布的浙北平原和沿海岛屿,许多剧团也根据当地条件,象“乌兰牧骑”那样开展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
为了适应小型演出队深入农村演出的需要,戏剧工作者都在努力使自己做到“一专多能”。有些演员开始学演奏乐器,有些剧团的音乐、舞台美术等工作人员,也积极学习表演。大家都以“乌兰牧骑”为榜样,为在农村里演好戏而勤学苦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