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6
第6版()
专栏:

在革命实践中改造自己
金以云
一九五八年,我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调到山西群众画报社工作。当时在我思想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根本问题还没能得到解决。我从小生长在城市里,在学校学习的东西也离实际较远,脑子里想的就是搞出“大作品”来展览、出版、出名。我瞧不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直接为群众服务的普及工作,觉得它俗气、艺术性低,认为这些东西专家不会承认,也不是所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那时候,我还不能自觉地去改造自己,我想,我的画和我的艺术趣味即或群众还不能接受,但它是提高的,只要有几个人喜欢也就可以了。我还不安心工作,总想回大学去深造,觉得在这样一个通俗画报社工作,没有教授指导,看不到大展览,能创作出好作品吗?
在这样思想状况下,不单编辑工作没作好,也没画出好画来。我很苦恼。今年,我参加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受到深刻的教育。
和贫农下中农十个月的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使我逐渐熟悉了他们。大队贫协主席贾福贵是一九四六年入党的,在过去他不怕抛头颅、洒鲜血,冒着生命危险在村里秘密地工作。今年他六十六岁了,仍然和普通社员一样劳动着,并没有居功自傲。贫农下中农一心为集体,一心为革命的事迹和自己个人主义的思想相对照,显得差距那么大,我下定决心学习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改造自己的思想。在和贫农下中农朝夕相处中,也逐步和他们建立了感情。我们和他们一起劳动,给五保户的老人担水、缝被子……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做些事,甘心情愿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员。
春节前夕,我们从太原带来一些窗花,还没来得及摆摊,社员就围上来了,几百张窗花,一会就卖光了。使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几百张窗花都是花花草草,如果改成新内容,会起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呢?于是我们就和农村青年一起赶制了一批新内容的窗花,第二天这些新窗花就贴在社员们的门窗上了。
春节期间,领导让我和另一个同志留在村里举行年画展览。能为群众干些事,心里很高兴,但是我多少还有一点怀疑,这种展览群众爱看吗?但是画展的广告一贴出,不仅本村社员,就连邻村社员也冒着凛冽的寒风来看年画,有些偏远山庄的社员还坐着大车来看。社员反映很热烈,意见簿上写得满满的,许多人说,看了年画“大寨之路”,回去后一定要学大寨赶大寨,走大寨之路。青年们看了“江姐”后,表示要象江姐一样,做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学生、红领巾写道:以后要学习刘文学和小兵张嘎,做毛主席的好学生……。在这次工作中,使我体会到毛主席所说“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这句话的深刻的意义。
有了群众观点,想问题也不一样了。我想怎么能使美术作品直接为农民服务呢?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领导决定要我们在村里墙头和炕围墙上画画,一方面满足群众文化需要,一方面用来代替那些过去遗留下来的封建落后的东西,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壁画是群众喜欢的美术形式,今天我们要画社会主义的新壁画。于是大家都热情饱满地投入这项工作,不怕风吹日晒,搞了十多天,从内容到形象、构图都经过反复修改,有时我们为画好一个形象,上梯子、下梯子,瞧来瞧去修改好多次,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画时,每天都有成批的人来参观,连外村群众也闻讯而至。社员说:村里有了新壁画,生活显得更美了。从光想把画送去发表到直接把画送到群众之中,从在室内画板上创作到在农村墙壁上创作,从过去少数人提意见到今天由群众来鉴定,从过去以脱离群众、自我欣赏的趣味来“提高”到今天沿着工农兵的方向来提高,这是一个革命,而首先是思想上的革命。没有思想感情上的革命,就不可能有这一系列的变化。
我们有一幅壁画叫“在广阔的天地里”,画的是青年在祖国农村广阔的天地里从事各种工作。我感到我们也是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工作着。在农村,墙头、炕头、照壁、门窗是我们的阵地,在这里是大有可为的。
从农村回来以后,我又学习了一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过去学习过许多遍,但总不象这次感觉那么亲切,现在才真正深刻体会到党和毛主席所指出的文艺方向的正确。过去我总想上大学去深造,现在我才懂得,我最好的学校在农村,我最好的老师是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