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庆祝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独立二十周年 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协举行招待会 印度尼西亚文协发表声明指出独立以来文化领域得巨大成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17
第4版()
专栏:

庆祝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独立二十周年
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协举行招待会
印度尼西亚文协发表声明指出独立以来文化领域得巨大成就
新华社十六日讯 首都各界人士同在北京的印度尼西亚朋友,今晚在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协会举行的招待会上欢聚一堂,热烈庆祝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伟大节日——“八·一七”革命和建国二十周年。
李先念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出席了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共有三百多人。
应邀出席招待会的,有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查禾多和夫人,正在北京的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成员克雷尔·苏皮特、鲁斯兰·卡马鲁丁,中央委员努恩季克,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馆官员,在北京的印度尼西亚专家和留学生。
中国印度尼西亚友好协会副会长胡愈之在招待会上讲话。他赞扬说,印度尼西亚人民二十年来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大旗,在苏加诺总统领导下,为了反对侵略,保卫主权,增强亚非人民的团结,坚持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印度尼西亚是第一次亚非会议的东道主和倡议者,是新兴力量运动会发起国,印度尼西亚人民一直坚持粉碎殖民主义工具“马来西亚”的斗争,并且毅然退出美国操纵的联合国。这一切对加强世界人民反帝斗争,推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他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国政府和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维护亚非团结,保卫世界和平的共同斗争中,始终携手前进,互相支持,并肩战斗,我们两国人民的战斗的兄弟情谊是任何力量也破坏不了的。
查禾多大使在招待会上讲话。他说,今天的盛会再次证明了中国人民对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团结情谊。我们深信,我们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团结将永远发展。
他说,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力量阵营,特别是亚非拉美反帝阵营的力量。
大使介绍了印度尼西亚人民在苏加诺总统领导下进行的革命斗争。他说,在整个斗争中,印度尼西亚人民坚持了革命的民族统一原则,坚持了政治宣言,决心执行统一的自力更生原则,政治上独立自主,经济上自力更生,文化上具有民族特性。
大使说,目前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之间的往来从来没有这样好过。在国际方面,我们两国领导人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有关亚非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的共同斗争有着一致的看法。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支持北加里曼丹人民、南越人民、南朝鲜人民、老挝人民、南阿拉伯人民、巴基斯坦人民和刚果人民的斗争,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复至今还为美国军队所霸占的合法领土台湾的斗争。
今晚,同印度尼西亚朋友欢聚的各方面负责人,有韩念龙、丁西林、杨浩庐、谢怀德、萨空了、赵正洪、萧向荣、罗俊、沈兹九等。
招待会结束以后,宾主观看了大型彩色纪录片《万隆精神万岁》,影片介绍了在雅加达举行的万隆会议十周年庆祝活动的盛况。
新华社雅加达十六日电 昨天的印度尼西亚《人民日报》星期日版报道,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为迎接祖国独立二十周年而发表的声明中指出,二十年来,印度尼西亚在文化领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声明说:“殖民主义的文化标准已经破产,新的民族民主的文化标准已经和正在确立,它已经变成了印度尼西亚文化机体的要素。”
声明指出,在反对殖民主义文化标准、争取建立新的民族民主的文化标准的斗争中,印度尼西亚不断涌现出新人和真正的国际主义者,他们支持越南、刚果和多米尼加人民的英勇斗争。
声明说,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和民族文化运动的其他团体在树立新标准、破除旧标准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
声明接着说:“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采取了一些行动来消除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在电影、音乐和出版方面的统治;在农村正在开展轰轰烈烈和波澜壮阔的斗争来消除封建主义的文化残余,使文化变成农民手中的武器之一。”
声明指出,在斗争期间出现的新的文化工作不仅支持了政治方面的发展,而且成为促进斗争以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一种思想力量。声明接着指出,去年春天举行的革命文学艺术会议是印度尼西亚工人阶级对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贡献。
声明说,“过去二十年我们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做出的贡献完全是由于我们获得了独立并且进行了斗争。”
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最后以五十万会员的名义呼吁文化工作者积极参加反对世界恶魔美帝国主义,反对新殖民主义产物“马来西亚”以及粉碎官僚资产阶级和农村七魔(包括恶霸地主、官僚资本家和农村土匪等)的斗争。(附图片)
八月十五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率领我国政府代表团,应印度尼西亚政府的邀请,乘专机到达雅加达,参加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图为陈毅副总理和苏班德里约第一副总理在机场上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 李瑞峰摄(传真照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