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启东县怎样领导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0
第2版()
专栏:

启东县怎样领导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
农业部调查组
启东县是江苏省南通专区的一个县,在长江入海口的北岸。全县八十七万人,一百一十三万亩耕地。主要农作物是棉花。一九六三年全县皮棉平均亩产七十九斤,超过了历史上最高年份的水平。一九六四年又大幅度增长,平均亩产皮棉达到一百三十一点七斤,粮食平均亩产达到八百三十二斤,都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
粮棉双高产,是启东县人民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开展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结果。一九六二年以来,启东县领导部门在领导和组织全县农业生产的群众运动中做了不少工作。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把革命精神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启东县的同志们,是有雄心壮志的,他们不断革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比较突出。而这种精神,是建立在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他们经常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抓第一手资料,抓当时当地的主要矛盾。在启东,逐渐形成了两种调查研究习惯。一种是普遍调查,就是在每年秋收以后,对所有的区、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产量进行排队,排出高产的、平产的、低产的,然后从政治思想、组织领导、技术措施、经营管理等方面,分别研究原因,发现问题。另一种是重点调查,就是抓住深入基层及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关键性问题,选有代表性的典型,作重点调查,特别是选择不同的类型,作对比调查。在广泛的、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主要矛盾;找准了,就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一九六二年,启东县粮食丰收,但是棉花产量大幅度下降。这一年刮了三次台风。一些人把棉花减产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台风,说“千算万算,不如老天爷一算”。究竟为什么减产呢?县委进行了普遍调查和典型调查,特别是对比调查了“条件基本相同,主观努力不同,结果大不同”的七对典型。其中有一个是寅阳公社七大队第六生产队,这个队处在长江入黄海的口上,受台风的影响最大。但是,他们在台风到来之前,施肥,培土;台风过后,抢施肥料,加强管理。由于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努力,皮棉亩产八十一斤。另一个是永和公社十九大队,由于一些干部放松领导,没有努力领导社员完成植棉计划,在棉田里夹种了一些谷子、花生、大豆,结果皮棉亩产只有三十三斤。一九六三年春,县委认真地分析了这些调查材料,逐步认识到:一九六二年棉花减产,台风是有一定的影响,但关键还是人的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在一九六三年整个生产过程中,始终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思想工作放在第一位。这一年棉花产量就上去了,全县亩产皮棉七十九斤,超过了本县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一九六三年底,在丰收的形势下,有些干部和社员说:“今年的天是人做的,侍弄棉花是一无缺点的。”“要想再高上去,正如南瓜长在油瓮里,捧不出来”,“明年只能稳,不能跳。”在这种情况下,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怎样促进一九六四年的农业生产呢?能不能进一步提高生产呢?他们还是从调查研究入手。他们把高产的、平产的、低产的生产队排队对比,发现增产的潜力还很大。而阻碍前进的主要问题是自满保守思想。有两个典型事例:一个发生在惠和公社五大队,一个发生在希士公社一大队。这两个大队都是县的样板大队,亩产皮棉都在百斤以上,前者比后者还高三斤皮棉。但是惠和公社五大队没有带动周围的大队,而成为“独养子”。希士公社一大队却带动了周围的三个大队,把普通水平变成了先进水平,共同实现了亩产百斤皮棉。为什么惠和公社五大队成为“独养子”呢?主要是公社的一部分同志和不少大队、生产队的领导干部,对待先进的五大队态度有问题,不是不相信,就是片面强调“条件不同”。而希士公社的各级干部,对待先进的一大队,采取了虚心学习的态度,他们“三不相信”:不相信学不到,不相信做不到,不相信赶不上。县委抓住这个问题后,就在一九六四年春天,通过大学解放军、大庆、大寨的运动,批判了故步自封、骄傲自满、夜郎自大的“三自”思想,在全县开展了比学赶帮运动。在全年整个生产过程中,他们抓住每一个重要环节,不断地破“三自”思想,结果棉粮产量又一次大幅度上升。
一九六四年底,他们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由于连续两年大幅度增产,广大群众干劲越来越足,有些干部飘飘然起来,不太注意走群众路线了,不太注意发扬生产民主了,不太注意按客观可能办事了,有些先进技术的推广不坚决遵守“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了。这种情况虽然只是苗头,但值得严重注意。因此,在今年三月下旬专门召开了区委、公社党委书记会议,强调要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这就抓住了今年农业生产新高潮持续发展的关键。
启东县在技术措施上也很注意进行调查研究工作。例如,对棉花密植的调查研究,连续地进行了七年,每年都组织领导干部、技术专家同群众相结合,进行几百块棉田的调查对比。一九五八年和一九五九年,全县棉花密度为每亩四千九百株左右。这两年,县委共组织二百多人次,调查了一千五百九十四块棉田,证明每亩五千五百到六千株的产量最高,比全县平均亩产量高百分之十二。县委推广了这个调查成果,到一九六三年,全县棉花密度普遍达到五千五百株。一九六三年,耕作条件有了新的变化,县委又组织力量,专门对亩产百斤皮棉以上的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进行调查,查明这些高产队的棉花密度,都在每亩六千株左右。去年推广这一调查研究的成果,并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对于全县棉花空前大丰收起了很大的作用。
启东县在许多单项措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还发展到对整个耕作制度进行综合的调查研究。一九五九年以前,启东县一度因为扩大麦田面积,挤掉了一些蚕豆和绿肥作物面积,结果地力消耗过大。县委对整个耕作制度进行了调查,认识到必须缩小麦田面积,扩大蚕豆面积;做到麦子地里套种棉花,蚕豆地里套种玉米,并且在玉米地里间种大豆和赤豆;到秋播时,茬口调换过来,麦子播种在玉米地里,蚕豆播种在棉花地里,不种棉茬麦。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地力了。经过几年来的推广实践,现在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轮作、间作、套作相结合的,半棉半粮、半麦半豆的,两年四熟的耕作制度。
启东县委正因为重视调查研究,所以在领导生产运动中能做到胸中有“数”,能够认真地接受正面和反面的经验,凡是正确的,就坚持到底,凡是不正确的就坚决不办。因此,能够在不同时期内,抓住当时的主要矛盾,一抓到底;能够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打一个,胜一个。
在生产斗争中放手发动群众
启东县在组织和领导农业生产中,强调走群众路线。他们反复强调“千斤担子众人挑”,反复强调只有发动几十万农民群众,实行“革命种田、科学种田”,千方百计地提高群众的革命干劲和种田本领,才有可能形成和促进农业生产新高潮,并使高潮持续地健康地发展。他们是怎样在生产斗争中放手发动群众的呢?
一是组织群众总结生产经验。从一九六二年开始,每年冬春,全县都要以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为单位,发动群众民主讨论,总结上一年的生产和安排下一年的生产。主要是摆成绩、比进步,查漏洞、比差距,找原因、挖潜力,议措施、定计划。现在,每个生产阶段,都要进行民主讨论。许多队还进行群众性的“踏田对比讨论”,就是选择条件大体相同的高产队同低产队,或高产田块同低产田块,组织干部和社员到田间去,当场调查对比,展开讨论,当场比成绩,查漏洞,挖潜力,而且算贡献,算积累,算收入。这样做,对人们的教育非常深刻,对促进生产非常有效。
二是组织群众开展比学赶帮。主要做法是抓两头(先进和后进),带中间。县、区、公社、大队都树立起“五好”标兵队,队里还评出“五好”社员,做到比有对手,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同时,加强对后进队的帮助,从县、区、社抽调了一百二十个比较强的干部,到后进队担任实职。他们认为,更重要的是明确抓两头的目的:把广大面上的群众带动起来,使面上的生产水平提高到先进的生产水平。每个生产阶段,都根据农时特点的不同,组织不同内容的比学赶帮。冬春季节,主要是通过民主讨论,进行思想发动,同时在农田水利、改良土壤等基本建设方面,比自力更生,比革命精神,比高标准高质量。夏季,正是作物旺长时期,农活集中,劳力紧张,各项措施要步步跟上,因此,不开大会,不组织远距离参观,只进行近距离参观,谁有一点好处就学。夏季以后,是当地灾害性气候集中时期,这个时期就比两手准备,迎战灾害,比顽强战斗,顶住困难。秋收季节,是考验最后成果的时候,强调现场参观,大评大比。这样,就使比学赶帮运动一环扣一环、一浪高一浪地向前发展,把广大的面带动起来,全县各社队做到相对地均衡增产。
几年来,启东县各级领导干部,经历着一个领导方法的转变过程。这就是:从主要依靠会议、文件、电话、表报等进行领导,转变到主要依靠亲手作出“样板”来领导群众运动。这样,就把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结合了起来,使社员群众看得见,容易学。
县、区、公社、大队都有自己的样板,全县形成了一个样板体系。这个体系,成了各级干部进行领导工作的中心,成了开展比学赶帮运动的中心,成了广大干部和社员学习科学技术的中心。
启东县在学习先进经验上,有两种方法:一是组织干部和社员,主要到近距离的标兵队参观访问;一种是请标兵队的代表来传授经验,当场表演,现身说法。县委几年来也不断派出负责同志,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
三是组织群众进行科学实验。启东县强调领导干部首先亲自搞实验和学技术。现在,多数公社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基本上掌握了棉花栽培技术。所有公社和一部分大队、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员。全县共举办了六百多所红专学校(基本上做到一个大队一个),共有六万八千多名学员,学习中强调做什么学什么。通过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遍提高。在棉花栽培技术方面,由以前的“下种稀稀朗朗,埭头弯七弯八,浇粪没头没脑,治虫稀里轰隆”的技术水平,提高到现在的初步掌握早培早发、早熟高产的一整套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粮棉关系上,初步掌握了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用地、养地相结合,促进粮棉双高产的一整套耕作技术。一些公社社员说:“我们现在是新式的技术,新式的农活,新式的产量。”
启东县在生产运动中放手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群众的革命干劲和种田本领。通过民主讨论,使广大农民群众总结自己的生产实践,提高认识;通过比学赶帮,促进广大农民群众学习先进经验;又通过科学实验,把自己的、外地的先进经验逐步提高,促进新的生产实践。这样循环往复,就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各级干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干劲和本领,使全县正在逐步形成一支既有政治思想觉悟、又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农业劳动大军。正是这支劳动大军,掀起了农业生产新高潮,实现了粮棉双高产。
现在,启东县的广大群众,干劲十足,充满信心地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既准备彻底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任务,又准备进一步搞好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改革;并且千方百计地准备大搞多种经营,在抓好以粮棉为主的各种农作物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林业、渔业和副业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