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热情培养工农兵业余作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1
第6版()
专栏:

热情培养工农兵业余作者
沈鸿鑫
前些时《文艺报》发表了一组“《萌芽》编辑部怎样帮助业余作者”的文章(见该刊一九六五年第五期)。《萌芽》编辑部在文艺工作革命化的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绩,是令人欣喜,发人深思的。
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历史,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在文艺中表现自己的历史,争取登上文艺舞台的历史。因此,在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培养工农兵作者,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事情。柯庆施同志说:“要特别注意培养业余的戏剧队伍,发现和帮助业余剧作者,使专业创作和业余创作结合起来。业余的戏剧作者散布在各条战线上,投身在现实斗争中,人数众多,潜力很大,只要我们精心帮助、培养,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戏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红旗》一九六四年第十五期)。
今天,我国文艺界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主义革命。而在文学艺术革命化中,培养工农兵作者又是关键之一。工农兵作者是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生力军和新的血液。首先,他们能促进文学艺术内容的革命。他们散布在各条战线上,生活在火热的现实斗争中,与群众同呼吸,容易正确解决文艺与生活,文艺与群众的关系;他们扎根在生活的深处,活跃在战斗的第一线,深刻的体验,真切的感受,使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人的艺术力量。他们写的大多是当前的斗争生活、社会主义英雄形象,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次,它有助于文艺队伍的改造。劳动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仅成了社会和国家的主人,并且成了文学艺术的主人。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有一支坚强的无产阶级文艺队伍。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参加到文学队伍中来,不仅有助于这支队伍的形成发展,也有助于推动文艺队伍中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的思想改造。同时,可以培养出一大批又能劳动、又能写作的新型的文艺作者。这对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跟刘少奇同志提出的半工半读、半耕半读的教育制度,精神是完全相符的。同时,它促进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消灭,为共产主义文艺的发展展示了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看,《萌芽》编辑部在培养和帮助工农兵青年业余作者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极其可贵的。我觉得在他们的工作中,有几点经验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学习。
第一,带着阶级感情培养工农作者。他们不是把编辑工作看成约稿、改稿、发稿、退稿的简单事务,而是提高到帮助阶级兄弟登上文学舞台的高度来看待。他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阶级感情。因此,对工农兵作者热情关怀,严格要求,毫无“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委屈情绪。作者有什么困难,就帮助解决什么困难,千方百计帮助工农兵作者参加到文学队伍中来。
第二,善于抓苗头,努力发现新人,热情培养新人。有一次他们读到一篇小说,内容虽嫌单薄,但有个别细节很生动,编辑就热情帮助作者修改。修改后,编辑发现作者的生活积累不足,于是又写信劝他暂时放一放,待有了新的生活积累再改。几个月后作者又寄来了改稿,但水平仍然不高,编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退稿了事,而是继续写信鼓励,晓以道理。又过了几个月,作者果然写出了一篇较好的小说。这种抓住苗头一竿到底的精神是很感人的。编辑部还经常用各种方法具体辅导。或召集作者一起交任务、谈题材,同构思,齐修改,进行“战地练兵”;或有计划地让业余作者定期到编辑部学习,通过看稿、读书、采访、写作,提高水平。
第三,突出政治。他们不仅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技巧,更主要是帮助作者提高政治思想。有的作者粗制滥造,就指出要严肃对待写作;有的作者流露出不健康的感情,就指出要注意思想改造;新作者刚发表作品,就提醒不要骄傲自满;对有错误缺点的作者,就协同所在单位一起帮助。真是做到了管文章,又管人;管写作,又管思想。因此《萌芽》不仅是业余作者发表作品的园地,并且是培养新人的学校。
《萌芽》编辑部在培养工农兵业余作者方面的革命精神和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加强培养工农业余作者的工作,是目前报刊杂志和有关文化部门正在加强的中心工作,祝愿我们的无产阶级文艺队伍更迅速地成长壮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