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小宗作物大有作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3
第5版()
专栏:

小宗作物大有作为
王文亮 邵险波
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是巩固集体经济的一件大事。在进行多种经营中,怎样发展小宗作物?它的作用如何?安徽省怀远县沙沟公社龙窝大队杜郢东生产队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作了有力的回答。
小宗作物顶了大事
从这个生产队的收益分配、资金积累来看,发展小宗作物,真是大有可为。以去年为例:全年总收入二万一千多元,其中芦苇、紫穗槐、大蒜、甘蔗、西瓜等十一种小宗作物的收入达六千七百多元,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一。这一年从小宗作物收入中,添马车一辆、马一匹,买肥料九万斤,盖仓房三间,砌大沤肥池一个。社员还分配三千四百多元,每户平均六十五元。
小宗作物壮大集体经济、促进粮食增产的效果也十分显著。这个队四年来,先后从二万三千五百元的小宗作物收入中,买了六头牲口,加上繁殖的六头,比一九六一年的八头牲口增长了一倍半。在肥料方面,每年除了增加牲畜肥和紫穗槐沤的肥料五百多车以外,还购买十万斤左右的细肥,同一九六一年比较,每亩增施粗肥一车、细肥二百斤。畜力、肥料增多了,浅耕粗种的情况随着有了很大改变,粮食亩产由一九五九年的一百六十斤,增长到三百一十斤。这个队有五百四十亩耕地,其中的一百九十亩是五里左右的远湖地,过去浅耕无肥,亩产不过百斤的低产面貌无力改变。现在亩亩深耕,季季施肥,种管精细,土壤厚度由三寸增加到五寸以上,亩产量提高到二百四十斤。去年,秋种赶上雨涝,播种晚,质量不好,加上冬春干旱、虫害严重,小麦长势不好。小麦返青拔节时,虽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但是,由于有大蒜苔、条筐、芦苇等小宗生产收入了八百多元,解决了购买农药、化肥缺少资金的困难,及时扑灭了四百多亩麦子的虫害,又普遍追了化肥。由于粮食产量逐渐增加,他们对国家贡献越来越大。四年来向国家交售粮食十八万五千斤,每户平均约三千五百七十斤。今年夏收征购任务二万二千斤,实际完成三万二千斤,每户平均六百一十斤。
随着集体经济的大发展,社员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平均每个劳动力年分配是:一九五九年七十一元;一九六一年一百三十三元;去年二百零五元。
抓住矛盾解决矛盾
发展粮食、大宗作物和发展小宗作物有争地、争肥、争劳力的矛盾,这些矛盾他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首先,采取两个办法解决争地的矛盾:(一)根据小宗作物品种多,适应面广的特点,按照小宗作物生长需要,因地制宜,见缝插针,充分利用堤坝、方塘、“十边”荒废地发展小宗作物。如在涡河堤坡上栽?柳、紫穗槐;在方塘洼地栽芦苇、蒲草;在树林里栽金针菜、地姜;在“十边”地种蓖麻、向日葵。据统计,这部分小宗作物每年收入可达四千元左右,仅十五亩芦苇一项就能收入三千多元;(二)大蒜、甘蔗、山药、西瓜等,对土地质量要求高,必须占用粮田,他们就采取提高复种指数、粮食和小宗作物间种轮作的办法节省用地。如麦田留壠点西瓜,瓜茬种萝卜,萝卜茬种麦;大蒜抽行点瓜,瓜茬种萝卜,再种麦等。实行这两个办法,小宗作物与粮争地的矛盾解决得很好。现在这个队发展小宗作物实际占用的粮田只有二十二亩,不到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五。
其次,与粮争肥的矛盾也是存在的。一般一亩小宗作物用肥,要占去五亩粮田的肥料,除去二十九亩芦苇等不需要施肥外,二十二亩粮田的小宗作物需要占用一百一十亩粮田的肥料。他们认为:一亩小宗作物虽然用去了五亩粮食作物的肥料,但是,一亩小宗作物的收入,按一亩一百五十元计算,却可以买六千斤好肥料,能解决三十亩粮食作物用肥的问题。去年,他们只用十亩芦苇收入的二千多元,买了九万斤肥料,加上紫穗槐、苇叶沤肥,就解决了五百二十亩粮田用肥的百分之八十。同时,小宗作物地力肥,下茬产量高。今年十亩小宗作物茬的麦子,亩产都在三百五十斤以上,比同等条件其它作物的茬口麦子每亩多收一百三十多斤。几年来,这个队靠小宗作物解决肥料问题,促进粮食不断增产的事实证明:发展小宗作物不仅不与粮食作物争肥,还能给粮食增产提供更多的肥料。
再次,这个队争劳力的矛盾并不存在,多种经营反而大大发挥了劳动潜力。按五十一亩小宗作物全年用工计算,需要多用二千四百八十个工。这个队地少、人多,原来的劳力有剩余。过去,这里的一部分贫农下中农劳力少、人口多,因此收入低、生活困难。发展小宗作物以后,生产队因人派活,剩余劳力有了出路,贫农下中农年老体弱的和年龄小的都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农活,从而收入大增,生活稳定。全队原来五户靠集体照顾的贫农下中农困难户,现在都不要照顾了。
算清细账打通思想
这个队发展小宗作物能做到这一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有一个认识上的变化过程。他们从不重视发展小宗作物到重视发展小宗作物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发展小宗作物必须突出政治,坚持以集体经营为主的政治方向。
杜郢东生产队紧靠涡河北岸,原来耕地就少,没有什么小宗作物,象芦苇、紫穗槐等从来就没有种过。就是烟、棉、麻等大宗作物也少得可怜。几乎是清一色。一九五四年,涡河泛滥成灾,沿涡河筑起了大堤,挖压了他们的一些土地,地更少了,社员们更加迫切要求增加牲口、肥料,恢复灾后生产,更好地解决粮食问题。可是队里底子薄、资金少,市场上有牲口也没有法买。这里少沟无塘,连塘泥也挖不到,肥料也成问题。干部和社员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着急。可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钱从哪里来?大队党支部提出发展多种经营,积累生产资金。一些社员怕影响粮食生产,不愿干。他们说:种粮食的地还不够,别再胡来了。他们对大队党支部提出利用堤坝、方塘发展紫穗槐、芦苇的意见更多。有的说:方塘子都是黄泥板子,没活土,栽苇子是劳民伤财。有的说:小宗作物一星半点,油水不大,不值得干。有的人对一时没有收益的小作物(如芦苇一般要三年才有正常收入)没有兴趣,说远水不解近渴。在党支部的帮助下,队委会组织社员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算自然资源,算收入账、生产资金账、劳力账、解决贫农下中农困难账,指出了发展小宗作物的好处和促进粮食增产的关系。
事情一经讲明,贫农下中农社员就积极行动起来。一九五九年春天,生产队长耿如发跑到靠淝河的草寺大队买了苇苗,又搞了紫穗槐,在曾经一度栽过的堤坝、方塘里重新栽上了十五亩芦苇,五亩紫穗槐。六十多岁的老贫农耿付堂负责长年看管,社员们自觉地把猪羊拴起来。一九六○年芦苇、紫穗槐等小作物收入了近一千元;一九六一年收入达三千多元,这一年粮食产量比一九五九年增长了百分之三十。社员们尝到了甜头,发展小宗作物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