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努力办好社来社去的农业教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4
第2版()
专栏:

努力办好社来社去的农业教育
本报评论员
中等农业学校和部分高等农业院校,实行半农半读教育制度,从人民公社招收学生,学生毕业以后仍然回到公社当社员,参加生产劳动。这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教育事业,迅速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正确道路,是农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最近举行的全国高中等农业教育会议指出,高、中等农业院校必须采取既积极又稳妥的步骤,逐步实行半农半读、“社来社去”和教学改革,使农业教育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服务。
我国的农业生产高潮,正在健康地发展。广大农村加快了技术改革的步伐,迫切需要技术人材;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如果科学技术工作跟不上去,就不能实现高产再高产,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知识青年越来越多,他们迫切要求继续学习。小学毕业了,想上初中,初中毕业了,想上高中以至大学。这些要求是正当的,应当逐步给予适当的满足。
怎样解决农村技术人材不足的问题,满足知识青年的升学要求呢?当然,全日制中等农业学校和高等农业院校,每年都要为农业输送技术力量,而且可望逐年增多。但是,这种学校招生的数量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而且脱离生产劳动读书的学生过多,也不利于生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对国家和农民也是过重的负担。实行半农半读,学生从社里来,毕业后回到社里去,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这些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劳动,既不增加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也不影响生产。毕业以后,公社来的仍然回到公社,大队来的仍然回到大队。这样,就能逐步满足广大农民子女升学的要求,使更多的人受到中等以至高等农业教育。
从公社来,回公社去。公社在选送学生的时候,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学习某一行专业知识,学生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学校中,学生保持着参加农业劳动的习惯,保持着农民的思想感情,毕业后乐于留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样的农业学校直接面向农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学到技术理论知识,而且学到实际操作本领,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发挥作用,解决社队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许多农业学校毕业生,在改良土壤、栽培作物、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许多社队干部和社员群众说,这样的人材,不管有多少,农村都能容得下,都会受欢迎。
实行社里来、社里去的半农半读,还有更深远的意义。为了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从现在起,就努力逐步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而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则是主要的。为了消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就要使“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也就是培养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就是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农村中这样全面发展的人越多,农村的面貌越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实行半农半读,社里来,社里去,可以使广大农民特别是新的一代有更多的机会读书,这是培养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极重要的办法。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采取这种革命办法,经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逐步使新的一代都能受到中等技术教育,他们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文化科学技术知识,既能体力劳动,又能脑力劳动,这就为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情,一定要把它办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