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依赖仿制不是一条“捷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8-27
第2版()
专栏:

依赖仿制不是一条“捷径”
我们在设计试制钢轨探伤仪的工作中,经历了一段从完全仿制国外产品到独立设计的过程,事实告诉我们,完全照猫画虎是不成的。
有人说,完全按照外国产品来仿制,是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一条“捷径”。事情果真是这样么?这里,我想举我们设计钢轨探伤仪这件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钢轨探伤仪,是探测铁路钢轨各种内部伤痕的仪器。我们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设计,在四年中,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这就是从完全仿制国外产品到独立设计的过程。按照西方国家样机仿制的产品,有十来公斤重,探伤工人背着它整天在轨道上操作,汗流浃背,非常劳累。而且,它只能探测一般伤痕,不能准确地探测垂直的暗痕。我们想,产品先进不先进,主要看用户好用不好用。既然用户不好用,我们就决定来改进设计。
可是怎么改呢?我们丢开了原来仿照的并不先进的国外样机,从外国资料中找到了另一种国外设计。这种探伤仪有四个轮子,是在钢轨上推着探测的。我们坐在办公室里,对国外资料从理论上作了分析推敲,认为把探伤仪放在小车上,一定会比背在身上轻松得多;于是照葫芦画瓢,又进行了第二次仿制。结果,事情与我们坐在办公室里的设想完全相反,仪器制造出来后,反而比前一台更加笨重,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效率也很低。过去用人背着的仪器,两人操作一天能探测六公里;而这种把探伤装置放在四轮小车上的仪器,在探伤的时候,为了防避火车冲过来,前后还要人放哨,要五到七个人才能操作,一天只能探测一公里。而且火车一来,在轨道上搬上搬下,非常麻烦。为了防止出事故,遇到陡坡、弯道、涵洞、隧道等路段还不能用。以后,我们又设法把四个轮子改成三个轮子,但由于没有摆脱洋框框,仍然笨重不便。
我们总结了上两次设计工作的经验教训,大家深刻认识到,迷信外国的产品,在外国设计的框框里打转转,脱离生产实际,是设计不出先进产品来的。吸取了这个教训,今年我们决定走另一条路,组织了一批人,到北京、天津、锦州、济南、广州、柳州等铁路部门调查访问,同探伤工人一道操作,开座谈会征求意见。经过了一番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对用户的需要比以前清楚得多了,知道了许多过去不知道的现场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打破了外国的框框,自行设计出了一种轻便的半导体超声波钢轨探伤仪。这种仪器的总重量只有四公斤,体积小,全部仪器都装在探杖上,操作的时候不需要背仪器,携带比较方便。仪器的性能也比较好,它不但能探测钢轨内部的纵向伤痕,还可以探测横向伤痕。现在我们正在作各种试验。试验的初步结果证明,这台新型探伤仪,比以前完全仿制国外产品的仪器要好,它的灵敏度高,质量高,而且大大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现在,我们回顾从仿制到改制、从改制到自行设计的这段过程,深切体会到,要设计出先进的产品,亦步亦趋地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走是不行的,这样,我们就会永远追不上去。只有在设计思想上来个革命,坚决走独立设计的道路,才能设计出先进水平的产品。
武汉电子仪器厂 华长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