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远托异国,今人所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3
第6版()
专栏:

远托异国,今人所乐
曹宪文
在桑给巴尔工作的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张宗震同志,不久以前,在远离祖国的非洲土地上因病逝世。张宗震同志是为了支援非洲的革命事业,是为了非洲人民的利益而病死在国外的,他的死“重于泰山”!
张宗震同志之死,使人很自然地要联想到白求恩。白求恩是一位医生,张宗震也是一位医生。白求恩为了支援中国的革命,牺牲在中国;张宗震为了支援非洲的革命,病死在非洲。一位曾由中国医疗队看过病的桑给巴尔妇女,在张宗震同志死后,跑到医疗队的住处,激动地说:“我读过毛主席写的《纪念白求恩》,你们就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白求恩式的中国医生。”
“白求恩式的中国医生”这个称号,张宗震同志是受之无愧的。他的所作所为,闪烁着国际主义的光辉!他的国际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为了支援非洲的革命事业,为非洲人民服务,不顾体弱,远涉重洋,离开家乡,去到非洲;第二,在桑给巴尔工作期间,对医疗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非洲人民“极端的热忱”,不辞劳苦,勤奋工作;第三,他在国外,身为专家,毫无架子,平等待人。总起来说,就是:“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这是“昔人”——旧时代封建士大夫阶级的思想感情。在“今人”——新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看来,离开亲爱的祖国,去到遥远的国外,在那里工作,全心全意为那里的人民服务,这是极大的乐事。可谓是:“远托异国,今人所乐”。张宗震同志就是这样的。当他接到批准他参加中国医疗队的通知书时,他兴奋地说,能够直接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独立斗争,他感到无比光荣和幸福。说得好,说得对!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语言和心声,这是国际主义战士的胸怀和感情。
“远托异国”,为什么是“今人所乐”?因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既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他们不仅为本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而且“胸怀全球”,“心中有个世界”。天下劳动人民是一家。各国的劳动人民,虽然肤色、语言不同,“相见不相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白求恩说得好:“阶级友爱是不分国籍的。”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来不把自己的理想和活动局限于他所生长的国度。马克思就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世界的公民”。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都是“世界的公民”。作为“世界的公民”,如果能够“远托异国”,尽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为外国的人民服务,当然会感到极大的快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