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依赖仿制必然少慢差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4
第2版()
专栏:

依赖仿制必然少慢差费
我们的工业产品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决不能指望西方资产阶级发善心,供给我们最先进的技术资料。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走我们自己的路。
在产品设计革命的讨论中,有人提出,仿制外国产品是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工业的一条“捷径”。我们不能同意这个意见。许多事实证明,如果把设计工作完全立足在仿制的基础上,结果必然走上少慢差费的道路。
一九五八年初,我们厂试制一台七十五吨电站锅炉。在动手设计这台锅炉的时候,听说石家庄电厂有一台外国名牌锅炉,燃烧器是一种新结构。当时,我们科里就派了一位工程师,去把图纸抄了回来,照样画葫芦作了设计,并且制造了出来。一九六三年,这台锅炉投入了运行,结果出现严重结焦,有时候甚至被迫停产。这时候,有的人还在迷信这个“名牌”,怀疑是我们把外国资料抄错了。为了弄清真相,厂里又派了一位工程师专程到石家庄电厂去核对,对照的结果,证明一点也没有抄错,事实是这台外国名牌锅炉结焦也很严重,有时厚达半米到一米。
那么,这样严重的结焦为什么锅炉还能够安全运行呢?我们再深入一了解,才知道这是由于电厂工人在长期运行中摸透了它的脾气,对燃烧设备作了一些修改;同时相应地采用了一些吹灰、打焦措施的结果。而工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这些创造,最初却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脑子里一味地迷信外国“名牌”,结果走了弯路。
这件事深刻地教育了我们。后来,我们就坚决改变了那种跟在人家屁股后边仿造的做法,自己动手展开了对锅炉燃烧器的研究,并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对三种类型的燃烧器作了模拟试验。今年,我们又和其它有关部门共同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到全国七个发电厂作了深入的调查,总结各电厂锅炉的运行经验,汇集了各厂工人创造的防焦措施,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锅炉燃烧和结焦的规律。根据这次调查的结果,对燃烧器的设计作了改进,以后在韶关电厂七十五吨锅炉上作了生产试验,基本上解决了结焦问题。
到底是走仿制的道路好呢,还是走独创的道路好?结论是很清楚的。我们的工业产品要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绝不能依靠西方资产阶级发善心,来供给我们最先进的资料,而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走中国人自己的路。
哈尔滨锅炉厂设计科
张光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