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是可能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5
第2版()
专栏:

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是可能的
本报评论员
大豆能不能高产?大豆是注定的“低产作物”吗?怎样才能使大豆高产?
这些问题,在我国大豆产区特别是东北地区,是广大社员、基层干部、领导机关、科学研究单位,经常在考虑的问题。
大豆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已有四千多年。它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大豆生产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同其他一些农作物相比较,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得不够快,这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我国大豆主要产区的东北地区,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一般是低于当地的其他作物。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大豆被看作是“低产作物”,认为提高它的单位面积产量是困难的。然而另外一些人,一方面看到了大豆低产的现状,一方面却并不认为它是注定的“低产作物”,不认为提高它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什么不可克服的困难。事实上,过去有些大豆产区,如吉林省松花江两岸的榆树、永吉、九台等县,在八九十万亩至一百多万亩的耕地上,就曾获得平均亩产二百斤以上的成就,今天本报发表了刘家大队的通讯,这个大队连续几年大豆平均亩产三百斤以上。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大豆低产的情况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为什么刘家大队能够取得大豆大面积稳产高产?是这里自然条件特别好?是国家给这个大队支援特别多?都不是。概括起来,原因有两条,这就是:种田为革命;耕作讲科学。这两条的根本原因又在于人的思想革命化。
刘家大队坚持发展大豆生产,是在不断的思想斗争中进行的。当着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只有一百多斤的时候,有人觉得种大豆不如种粮食作物合算,觉得不如多种点粮食、多收点粮食、多向国家交售点粮食为好。多增产粮食,多向国家交售粮食,这当然是好事情。可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大豆,这里的自然条件也适宜生长大豆的情况下,作为革命者,应该怎么办呢?当然,应该按照国家、人民的需要,坚决种植大豆,并且不是马马虎虎地种,而是严肃认真地种。这就不能满足于过去的低产量,而要努力争取高产量,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刘家大队的干部社员是这样做的。他们胸怀全局,高瞻远瞩,把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产量和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起来,正确地处理了革命和种田的关系。
刘家大队的气候一般适宜大豆生长,但是全大队的耕地大部分是山坡地,土壤瘠薄。要发展大豆生产,提高大豆产量,就必须改变这种不利的条件。敢不敢改变它?能不能改变它?刘家大队的回答是:敢!能!革命者无所畏惧;为革命而种田,就敢于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克服任何困难。他们治山治坡,使土质逐渐变好,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攒农家肥料,自己繁育良种,创造了在当地争取大豆高产的新的条件。
有了为革命种田的觉悟,有了改变自然条件的一些措施,应当说,大豆增产就有了必要的前提。但是,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大豆,如同其他作物一样,要由低产变高产,有它本身的客观规律。认识它的规律,按照它的规律办事,才能把提高大豆产量的愿望变成现实。过去,刘家大队种大豆,耕作很粗放,许多事情该办的没有办,产量不能很快提高。要提高大豆产量,首先就要弄清应该做些什么事情,例如应该密植还是应该稀植,应该这样施肥还是应该那样施肥,等等。为了积累一套科学的耕作方法,刘家大队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逐步地认识这些规律,把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因地制宜地运用到大豆耕作上面。
为革命而种田,用科学方法种田,刘家大队终于创造了大豆大面积高产稳产的成就。
刘家大队破除了大豆低产的迷信,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他们的经验为提高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开辟了途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