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物资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9
第5版()
专栏:

物资工作中的几个关系
中国机电设备公司武汉市公司副经理 张中文
服务与管理
物资部门是一个管理部门,又是一个为生产服务的部门。既服务,又管理,两者是统一的,又常常是矛盾的。
常有这样的情况,生产上有些急需的物资问题,从为生产服务的观点看,应该解决。从管理的角度看,似乎又不好解决。比如有一次,一个厂生产上急需一批产品配套轴承,当时已停工待料,我们公司库存又无货,就地也想不到办法,从外地调进,只有空运才能赶上需要。按照分工,产品配套轴承不归我们公司管,我们可以不管。从公司内部经济核算看,空运调进这批轴承,不仅收不到分文管理费,还要赔一笔钱。这里,管理与服务发生了矛盾。但是,我们算了算工厂停工待料对生产造成的损失账,就认为应该干,小账要服从大账,管理要服从服务,矛盾得到解决。物资分配与供应总是要按政策、制度办事的。有时候某种物资特别短缺,分配与供应时,只有按轻重缓急,保重中之重,急中之急。非重点企业的需要只好让路,对于这些非重点企业来说,按实际需要,应该给。按可能说,按确保重点的政策说,不该给,也不能给。服务与管理又发生了矛盾。解决的办法,只有坚决按政策办事,该保的保,该让的让,矛盾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服务是为了生产,管理也是为了生产(这是最根本的),从这一点来说,它们是统一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两者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正确处理服务与管理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我们物资工作者要有全心全意为生产服务的观点,处处从生产出发,做到“服务”当头;另一方面要有整体观念,小账服从大账,小局服从大局,服务服从政策。这样,服务与管理不但不会矛盾,而且会相互促进。管理加强了,就为服务创造了条件,在反复地为生产服务的过程中,又会为改善、充实、提高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
在我国,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通过计划分配,已经纳入了正常供应的轨道。为了保证国家生产建设计划的完成,物资部门需要集中主要力量做好物资的正常供应。
但是,生产是不断发展的,国家计划也会相应有所调整,意外的情况常常会发生。国家分配的物资与实际订货会有出入,物资到货时间常常发生变更,物资余缺情况也会不断转化。因此,生产上临时急需,甚至关键性临时急需,在一定条件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物资部门经常解决临时急需物资问题,也是保证完成国家计划所不可少的。
有些同志认为:物资部门经管的物资重量以千百吨计,台件数以万计,对于几件、几十件临时急需的小问题,不值一顾。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当然是不对的。问题是几个、几件、几十个的生产临时急需物资,是不是都是“芝麻”。大与小是相对来说的,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为生产解决临时急需的几件、几十件的小问题,物资数量虽小,但往往作用很大。一台大机器中,如果一个轴承或一件仪表出了毛病,机器就会停止运转。影响所及,一条流水作业线就可能中断。这时,解决一个轴承或一件仪表,就成了大问题。
维修用料需要量虽小,但品种规格多,事前难估计,时间要求急。问题虽小,往往难对付,小中有大。
生产用料需要量大,但生产有计划,消耗有定额,分配有指标,几十吨、几百吨,甚至成千上万吨的物资,开一个单子,就可能解决问题,这里,看起来大,实际好对付,大中有小。
可见,不能形而上学地对待物资工作中的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不能因为临时急需用量少,而有所忽视。物资部门既要集中主要力量抓好正常供应,又要经常注意认真解决生产上的临时急需。
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解决临时急需是正常供应的必要补充,按质、按量、按时搞好正常供应,是减少临时急需的必要保证。正常供应与临时急需也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不认真研究供需规律,不注意组织物资到货,等等,正常供应也可能转化为临时急需。研究了产生各种临时急需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临时急需就可能纳入正常供应。只抓正常供应,不抓临时急需,就会影响生产,固然是不对的。同样不研究供需规律,头痛医头,足痛医足地被动应付临时急需,就会冲击正常供应,甚至打乱国家计划,也是不能允许的。要搞好物资供应,就要在抓正常供应的同时,认真抓好临时急需,并力求把临时急需纳入正常供应的轨道。这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减少盲目性,增强计划性。
“长线”与“短线”
熟悉物资工作的人都懂得:某种物资多了,供大于需,人们叫“长线”;某种物资少了,供小于需,人们叫“短线”。时间、地点、条件不同,“长线”与“短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般说来,生产的多,需要的少,物资就“长”,反之就“短”。但是条件不同,就要发生变化。某种物资在甲地是“长线”,乙地可能是“短线”。同一个地区,热季可能是“短线”,冷季可能就成了“长线”。绝对地、孤立地、静止地看待物资上的“长线”与“短线”,是会碰钉子的。
有些同志最怕“短线”。其实“长线”也好,“短线”也好,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对待“长线”与“短线”的盲目性。某种物资生产得少,需用得多,供应随之紧张了,当然会带来困难。但是,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总会走向它的反面。缺者为贵,穷则思变。某种物资少了,大家都叫,使用部门注意了节约代用,物资部门注意了供应落实,有关生产部门注意了安排生产。结果,消耗可能降低了,供应可能更准了,生产可能增长了,“短线”就可能不短了,甚至变成“长线”了。
如果一说某种物资缺了,马上紧张起来,物资部门把门关得紧紧地,该供应的不供应了,该多供的少供了。需要部门大家都来突击“短线”,你也挤,他也挤,造成人为的紧张,“短线”就可能更“短”,物资部门就会更被动。
某些物资生产得多了,需用得少了,供需矛盾随之缓和了,如果高枕无忧,思想麻痹起来,物资部门不注意进货,使用部门不注意备料,到货物少了,库存量下降了,加上某些意外情况的出现,“长线”就会变成“短线”。甚至变成名副其实的“短线”。人们如果再不接受教训,又会在“短线”的情况下碰钉子。
可见,物资总是有多有少的,需用多少,生产多少,供应多少,一丝不差,产、供、需绝对平衡的事是没有的。“长线”与“短线”总是要经常发生的,经常转化的。对待物资上的“长线”与“短线”要有一个科学态度。物资紧了,“短”了,一不要怕,二要认真对待,加强调查研究,摸清供需规律,落实物资供应,注意组织生产,积极组织资源,“短线”就可能不“短”了。物资多了,“长”了,一是思想上不要麻痹、丧失警惕。二是行动上要准备万一,该进的进,该存的存,该出的出,做到有备无患。这样,就可以正确处理“长线”与“短线”的关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