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可爱的新人——看《烘房飘香》《打铜锣》《补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19
第6版()
专栏:

可爱的新人
——看《烘房飘香》《打铜锣》《补锅》
余里
看了三出风格清新的湖南花鼓戏,思想上受到教育,艺术上得到享受。这三出戏,让人感到乡土的可爱,生活可爱,新人可爱,新人的先进思想更可爱!
《烘房飘香》里的林里香、萧翠林,维护集体利益,大胆试制高级茶,制服了自恃有技术而要挟集体的富裕中农宋乔贵。这两位年青姑娘勇于斗争和坚持原则的精神令人感动。《补锅》里的两位高中毕业生,巧计教育了刘大娘瞧不起补锅匠的旧思想,他们那种响应党的号召,参加农业生产,坚决做红色接班人的革命行动,给人不少启发。特别是《打铜锣》里的蔡九,他那热爱集体的执着劲儿,更激动着观众的心,面对着那个自私自利,泼辣无比的林十娘,舞台上树立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大公无私的公社社员形象。这都是一些十分可爱的人物,他们崭新的思想,吸引、教育了广大观众,鼓动着人们向这些新人靠拢,学习他们那闪光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优秀的品质。
三出小戏的作者都着力在写新人。但是,正如生活里的新人、新思想,总是在跟旧思想、旧事物作斗争中生长、发展一样,三出小戏也相当生动地写出了新人的对立面——宋乔贵、林十娘,以及那位虽然热爱集体,却有旧思想残余的刘大娘。写不好这些人,就写不出新旧之间的斗争,就反映不出这两种思想斗争的意义,因此也就写不好新人,显示不出蔡九等新人的光芒和威力来。
从舞台上乍一看,《打铜锣》里的林十娘损公利己的办法多得很,有点憨厚的蔡九倒好象没得多少办法。然而,实际上作者更倾注心力地在写蔡九,终究是邪不压正,正面力量占了上风。就说蔡九的那一对锣槌吧,这个细节却正是对蔡九的精心刻划。蔡九一上场就交代了他那一对锣槌的来历,引得观众笑了起来。原来,去年队里让他打铜锣,督促各家关好鸡鸭,不要糟蹋集体粮食,结果他碍于情面,没有把好关,被林十娘捉弄了一番,让她占了集体的便宜,还丢了一个好锣槌,为此吃了批评。今年,为了接受去年的教训,蔡九“先把锣槌做两个,丢掉一个还打锣!”做两个锣槌,正是他下定决心要保卫集体利益,即使再遇到波折,林十娘的捣鬼,他也要坚持原则到底了。不要更多笔墨,这个极有风趣的细节,便把一心为公、憨厚朴实的蔡九的性格突出了。他多做的一个锣槌,果然在后面有了用场,这是编剧的巧妙构思。先是林十娘巧语夸蔡九,用计偷走了锣槌,让他打锣不成,揭了林十娘耍鬼名堂的底,点出了蔡九的机警;最后,林十娘在蔡九的教育下,终于承认错误,主动还他锣槌,蔡九却出人意外地:“送把你,挂在那鸡笼鸭埘[shí 时]上面,每天早晚看三遍,免得以后又犯错误!”这对锣槌在戏里简直用活了,不仅前后有贯穿,有呼应,更主要地是借此来刻划了人物。想想看,只要观众一看到蔡九,就不免让人想到他那有趣的锣槌的故事,一想到锣槌,蔡九这个可爱的新人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让人忘记了。
(附图片)
图片说明:由左至右为花鼓戏《打铜锣》、曲剧《游乡》、歌剧《红松店》、花鼓戏《补锅》、汉剧《借牛》、山歌剧《彩虹》、祁剧《送粮》、广东汉剧《一袋麦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