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从反对到拥护——记劳动模范彭光贤探索水稻高产的斗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20
第2版()
专栏:

从反对到拥护
——记劳动模范彭光贤探索水稻高产的斗争
今年早稻收割前半个多月,出席江西赣抚平原水稻高产样板现场会议的一百多名代表,来到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彭光贤所在的新村大队参观。他们只见丘丘早稻均匀厚实而不倒伏,稻田里无白穗、无稗草、无虫害、更无三类苗。许多有生产经验的能手都赞叹说:“彭光贤真是江西的陈永康,的确过得硬。”
彭光贤这个将近五十岁的忠厚农民,解放后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实验,钻研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他种的高产试验田,年年亩产都在一千斤以上,今年光是早稻一季亩产量就超过八百斤。由他担任党支部书记的新村大队,现在是江西省一面出色的水稻稳产高产红旗,全大队基本做到了早播不烂秧,低温不误季节,高产不倒伏,连作不怕虫害。近几年来,这个平均每人不到五分田的大队,不仅粮食自给,还向国家提供粮食。彭光贤所在的萍乡市湘东公社推广了他的栽培经验,从一九六三年开始,九千多亩水稻也连年亩产一千多斤。
彭光贤这个普通农民,是怎样掌握了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的呢?这可以从他的几个重要斗争中找到答案。
(一)
新村,地处赣西边境的湘东河畔。这里一千多人口,只有五百多亩水田,早稻、晚稻间作,产量不高,历来缺粮。
早在解放初期,彭光贤就常常想:“我们翻身农民,不仅不能为国家提供粮食,相反要国家供应粮食,增加国家的负担,对得起党和毛主席吗?”因此,他带头联合四户农民办起互助组以后,就暗暗打着每人五分田也要做到粮食自给的主意。
彭光贤听老人说,双季连作稻,比一般间作田能多打粮食,就是得让早稻早播早插早收。怎样才能把早稻播种时间提早呢?当时他曾亲自到湖南省醴陵县浦口镇学习了人家的“春社”(春分前后)边浸种,不烂秧的经验。他们互助组按照从浦口镇学来的经验浸种育秧,在一九五二年试种的六亩多连作稻,亩产量就比间作高出将近一百斤。
随着连作稻的推广,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由于浸种催芽太慢,往往不能全部抢上晴天播种,有的烂了秧,有的减了产。于是,有人埋怨起彭光贤来了,说:“浸什么‘社种’,是‘舍种’(丢掉了)。”有保守思想的人甚至喊出:“反对彭光贤,扶起间作田”。彭光贤听了,有些灰心。(编者按:新生事物是在斗争中成长的,科学实验不可能一帆风顺。彭光贤同志一度有些灰心,这并不奇怪,可贵的是他在一些人的冷讽热嘲面前没有“死心”,没有就此罢手。)
这时候,县委的一个负责同志来了。他知道彭光贤的心事,就说:“老彭,改革农业技术也是革命呀!革命是没有风平浪静的,你要经得起挫折,顶得住风浪。”对革命的责任感,鼓舞着彭光贤坚持下去。他在县委派来的技术干部的帮助下,与老农芦远兴、萧桂寿一起,重新展开了试验研究活动。(编者按:当着敢于创新、勇于革命的同志遇到了困难,甚至遭到了打击,是热情地支持他们呢?还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呢?这对革命者或非革命者是一块试金石。)
能不能想法子叫浸种催芽更快些、时间更短些?他们作了个试验:一部分按老办法催芽;一部分用二十度温水催芽。用温水催芽,这是祖祖辈辈从来没有干过的事,需要十分的细心,彭光贤把全副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人家说他是“种谷下水,昼夜不息;种谷下田,昼夜不眠”,一点也不假。晚上,他搬了被子,睡在种谷旁边,不熄灯,不脱衣,隔几个小时观察一下变化。白天,他扛起锄头下田操作,隔一段时辰又去看看种谷。结果,温水催芽果然来芽快些,赶上了晴天。老法催芽慢些,一部分没赶上晴天,烂了秧。
从这年以后,彭光贤年年作试验,大胆地把温水温度由二十度逐步提高到一百度,创造了完整的温汤浸种、开水拌种的快速催芽法,在二十四小时内就可叫种谷出芽,比老法缩短四五天,大大有利于抢晴播种,防止早稻烂秧,保证了间作改连作。他的这个经验在新村和萍乡许多地方推广,把间作改为连作,显著地提高了产量。过去喊叫“反对彭光贤,扶起间作田”的人,现在也心服口服地“拥护彭光贤,推广连作田”了。(编者按: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试验成功了,产量提高了,就会受到群众的赞扬。所以说,在失败面前泄气是没有根据的,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
早稻烂秧的问题解决了,水稻间作改为了连作,可是彭光贤没有停滞,继续依靠群众寻找新的增产门路。
在总结过去的经验中,社员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公社化后产量更高了,水肥条件更好了,水稻品种改良了,但是青风倒伏的田也多了。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与邻近的砚田大队竞赛时,猛施肥料,禾苗“一路青”,结果有百分之七十的田倒伏,半壮谷子也多。如果能控制青风倒伏,一亩田还可以比现在多收上百斤谷子。
是呀!这是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彭光贤又同技术员和老农展开了试验研究。从过去倒伏的情况中,他们分析出高产禾苗是既要水又怕水,既爱肥又怕肥多。水肥多了是个有利条件,但用得不好,反而变成不利因素。究竟怎样用水施肥才算合理呢?彭光贤到省里开会,向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凤桐请教,到上海开会,又向同在一起开会的陈永康学习,得到了他们的指点和启发,概括起来就是先要摸清高产禾苗的生长规律。
于是,彭光贤他们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找出了当地高产禾苗的生长规律,根据这个规律,再经过实践,又制订出一套巧用肥、水为中心的田间管理操作规程,结果,保证了水稻不倒伏,提高了产量。
(三)
新村大队由粮食不足变为粮食自给,又由粮食自给变为粮食有余,成绩越来越大,对国家的贡献也越来越多,可是彭光贤的眼光却看得越来越远了。他常常说:“站在新村,望到全国,全国后面还有个全世界哩!”(编者按:说得好!只有胸怀世界的人,才不会居功自傲;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勇往直前,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因此,他从不以先进人物自居,总是找己之短,学人之长。
一九六三年春天,彭光贤在上海出席了华东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在会上,先进单位交流了经验,产量高的还有高的,贡献大的还有大的,一个比一个强,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散会后,彭光贤针对新村大队部分社员的自满情绪,带回了两份珍贵的礼物。一是买回了几套世界地图和全国地图;一是带回先进单位比高产比贡献的革命精神。
他回到新村大队,就把地图挂在会议室,请生产队的干部和社员们来看,并且告诉大家:我们的国家大,我们的责任也大。可不能自满啊!
以后,他又向社员们详细介绍了他在会上听到的许多先进事迹,并且派出八队队长曾罗生去福建龙海县莲花公社后山大队学习水稻高产经验。一九六四年,他听说广东潮汕地区栽培矮秆水稻,产量高,便跑到广东去参观、学习,回来后,又派他的老伙伴、三队队长萧桂寿到那里去跟班劳动了半年。今年,后山大队的经验他们用上了,潮汕地区的经验他们也用上了,全大队的早稻有一半是种的矮秆高产品种。早稻收割前,从广东来的老农林全周,到新村看了一次,他赞不绝口地说:“新村的矮秆品种长得实在好,有的已经超过了我们家乡的水平。”
彭光贤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是他知道前进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提高的。他说:“学不完的科学,增不尽的产,种田为革命,就要用不断革命的精神来种田。”现在,他又在探索新的高产技术了。
新华社记者 王毅 李醒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