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有过硬的思想才有过硬的技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21
第5版()
专栏:

有过硬的思想才有过硬的技术
在上海某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施行为病人装置我国自制的人造心脏瓣膜已经成功。病人经过三个多月的医疗,已经能够到室外散步。这是我国心脏血管外科史上的奇迹。
到实践中去,到群众中去
现代医学科学上比较好的办法,是用人造心脏瓣膜来更换有病的心脏瓣膜,治愈严重心脏瓣膜病的病人。但是人造心脏瓣膜我们还没有,怎么办?是向国外进口还是自己制造?具有救死扶伤的强烈责任感和雄心壮志的长海医院的军医们主张自己动手制造。医院党委支持他们的意见,并且鼓励和指示他们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结合实际进行研究、试制,不要只是在书本上、外国文献上打圈子。
一九六三年三月,一个由外科副主任蔡用之教授、内科副主任尉挺副教授领导的研究组成立了。他们没有经验,只是用涤纶丝、纺绸、白府绸、塑料布等纤维品作为材料,仿照着人体心脏二尖瓣瓣膜的形态和功能来试制人造瓣膜。一些外科医生和手术室的护士,自动来参加编织和缝制瓣膜的工作。但是,这些人造瓣膜放到一架模拟心脏活动的试验器具上去检验时,不是活动欠灵活,就是卷缩起来,四、五个月来,做了四十多回试验,一回也没有成功。直接在狗的心脏上做试验,也连续五次都失败。后来,他们了解到国外制造了一种球型瓣膜,让一颗小球随着心脏的扩张和收缩而升降,来代替人体心脏瓣膜开闭的功能。但是,球型瓣膜的形状与人体心脏瓣膜完全不相同。用什么东西来做球?球该多大,多重,不致沉在血液里上升不了?球该怎样装法?……这些,他们都不知道。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牢记着毛主席教导的解放军医务工作者,决心到实践中去找寻答案。手术室护士高云辉过去当过工人,自告奋勇承担试制这个小球的任务。经过反复摸索,多次改进,一个初具形态的球型人造心脏瓣膜,终于在一九六四年四月做出来了。
从失败中找成功的因素
这个摸索了七八个月时间的玩艺究竟管用不管用?从动物实验室里传出来的消息却是令人失望的:实验失败,狗在手术中死亡。但是,有一次得到了不同的音讯,狗活了七小时。医生们把这条狗解剖开来,发现人造瓣膜周围有一个由血液凝成的“纤维网袋”,是它缠绕住了小球的活动。问题找到了答案:这样的瓣膜雏型设计是正确的,但是由于所用的材料不合适,达不到应有的光洁度,因此引起了血液凝结,形成了那个“纤维网袋”。
这个发现,犹如战斗中找到了进攻的突破口。他们决定攻入这一个突破口。主治军医耿振江从市区到郊区,从北郊到西郊,跑了十七个单位登门走访了五十多次,要求帮助解决瓣膜球的原料问题,和制成一个工艺要求很高的支架。所有单位都热情支持。橡胶工业制品研究所决定暂时搁下一些其它的工作,尽先来帮助制作瓣膜球。经过二十多次配方,他们终于制成了一种性能、比重、尺寸、光洁度都符合要求的瓣膜球。上海医疗器械厂承担起试造瓣膜架子的任务。厂里手艺熟练的老师傅王惠庆象雕镂象牙球那样,用整段的不锈钢镂空、磨平、擦光做成了有很高光洁度的瓣环和支柱。在大协作下,人造瓣膜的材料过关了,它的结构也初步定型了。
一九六四年九月的一个下午,蔡用之和研究组的同志开始用这具新的瓣膜作预备性动物实验,进一步检验瓣膜球的性能,掌握手术的操作方法。
第一次实验手术结束了,医生们没有离开动物实验室。他们都在认真地观察狗的各种细微的变化,记录着它的血压、呼吸、心跳……。但是,两小时后,狗的呼吸停止了,第一次实验失败了。随后,第二次、三次……,一直到第六次,又都失败了。每次,他们打开狗的心脏,在动物实验室里开“诸葛亮会”,寻找狗死亡的原因,发现致死的原因都是心脏切口出血。这证明人造瓣膜是合格的,主要问题是缝合心脏切口的方法不对。于是第七次实验时他们就采取了新方法来缝合心脏的切口。这次试验结果,狗果然没有死亡,也找不出有心脏出血的征象。再做一次实验又获得同样的成功。但是他们还不放心,又用原来的方法做了一次缝合试验。果然,狗仍然因为心脏切口出血而死亡。这一试验,反证了新的缝合方法不是偶然的巧合,从而被肯定下来。
从失败中找成功的因素,更要在成功因素中找出根据。在多次预备性动物实验中,他们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了成功的原因,对照以往实验的结果,摸索出人造瓣膜安放的位置、缝合固定的方法,以及心包缝合、心肌保护和保证心脏复苏、维护心脏功能的用药时机等等一系列的关键性操作技术。
研究组开始了正式的动物实验。他们一鼓作气地在四个月中连续做了十次动物手术。只有一条狗由于手术中辅助治疗不当,只活了十七个小时,其余九条都长期活下来了。他们对这些狗全面地作了检查,经过心音图、心电图和左心室造影,都证明人造心脏瓣膜的活动和心脏功能良好,动脉压、心房压和肺动脉压都正常,血液化验检查也没有明显改变。为了长期观察,护士们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大操场的跑道上,带着作过手术后已经活了二百五十多天的两条狗飞奔。结果跑了一千多米,狗还没有气急的现象。这一切都表明人造心脏瓣膜更换手术是成功的。同时,军医们又对人造瓣膜的物理化学性能作了鉴定,进一步肯定了它已具备临床应用的条件。
既练技术又练思想
研究组在总结动物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满怀信心地拟好了一个计划,请求医院领导批准他们把这次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治疗病人。
军医大学和医院的领导详细地检查了他们的工作和计划,认为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动物实验,技术上是过关了,但是为了对病人高度负责,要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特别是要求军医、护士们在思想上过得硬。外科党支部召开的一次支委会,要求研究组在过渡到临床以前,进行一次“战前练兵”,象在人体上作手术一样,再做一次有更充分准备的动物实验。
这个消息传到研究组的时候,医生们就议论开了:“我们已做了几十次实验,再做动物实验有什么意义呢?”有的人说:“做就做吧,反正每次实验都成功,再做一次也不会有问题。”这些议论,不自觉地流露出自满情绪,引起了医院领导的注意。在“战前练兵”那天,院长和政委老早就来到动物实验室。然而,恰巧在这次实验中,狗在手术后不到四小时发生肺水肿死亡了。
已是深夜,可是谁也没有离去。医生护士们默默地望着嘴角流着血水的狗。不知是谁轻声地咕噜了一句:“这太意外了!”
“不!偶然寓于必然之中。”院长接过来说,“大家来讨论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
沉寂打破了,讨论渐渐活跃起来。在讨论中明确了肺水肿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用了不合标准的麻醉药,与人造心脏瓣膜无关。讨论深入地展开下去:为什么用不合标准的麻醉药呢?为什么手术时已经发现狗嘴里淌水而没有及时注意呢?……越谈越反映出大家不把这次练兵当作一回事,思想上存在着自满情绪,因此麻痹大意。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一切准备工作最根本最首要的是思想准备;没有过硬的思想就没有过硬的技术。
第二天,研究组又带着这个问题学习了《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毛主席的有关反对骄傲自满的语录,还阅读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谈经验的文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他们已不止一次地学习过,而这一次的感受却更深刻。他们深深体会到一定要记牢毛主席的教导:对人民对工作要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技术要精益求精。也进一步体会到了,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会出漏子,甚至走到邪道上去。
就在这个星期的星期天,研究组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战前练兵”。在实验后照例举行的“诸葛亮会”上,大家一致满意地说:“两次‘练兵’是既练了技术又练了思想!”
对病人高度负责
做人造心脏瓣膜的实验,本来是为了用到临床治疗中来救死扶伤。现在这一时刻真的到来了。在外科病房,住着一位名叫许淑宝的工会干部,她是共产党员,患心脏病已有十五年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二尖瓣瓣膜增厚、缺损,使她不能工作,而且最近又发作过一次,急需立即治疗。医院党委同意研究组给病人施行人造心脏的瓣膜更换手术。
但是研究组的主要医生听到这个消息却是既喜悦又紧张。他们以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详细地研究手术治疗方案,并从具体技术工作上,找寻可能发生意外的漏洞和防止对策。
在施行手术的前两天,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作了严格的准备。象人工心肺机,尽管过去几百次运转中从来没有发生故障,现在他们几乎是对每个零件作了检查,同时又另外再准备了一台,以防万一。手术室所需用的大大小小器械设备,也重新全部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处理。
今年六月十二日早晨,紧张的战斗开始了。手术是在深低温体外循环条件下进行的。蔡用之和耿振江负责心脏内的手术,尉挺掌握着心电图。当人工心肺机运转的时候,蔡用之切开了病人的心脏,二尖瓣暴露出来了。完全符合手术前的诊断,瓣膜病变十分严重,瓣膜组织已经增厚、缺损,而且钙化,并且发现在左心耳中有血栓形成。蔡用之沉着地将血栓慢慢地剔除,然后用他灵巧的双手,剪除了病变的瓣膜,把人造心脏瓣膜一针针地缝合到心肌上去。病人的心脏在停止跳动后又恢复了有节奏的搏动。我国第一次施行的人造心脏瓣膜更换手术成功了!
陆左华、胡桓、邹宜昌、赵治才(据新华社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