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农民喜爱小型革命现代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22
第6版()
专栏:

农民喜爱小型革命现代戏
沈容
中南区戏剧观摩下乡节目汇报演出队带来了一批短小精悍的剧目。有一些小戏,在中南区会演以前,已经在农村广泛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从去年八月以来,湖南六个专区的六十二个剧团,就在农村演出花鼓戏《打铜锣》三千多场,《补锅》二千多场,业余剧团演出的场次,还没有计算在内。平江县的花鼓戏剧团分三个轻骑队带了这两个小戏下乡,先在县的三级干部扩大会议上试演了一场。演出以后,大队干部纷纷到后台来签订合同,要求剧团去大队演出。三个队就这样在农村连续演了两、三个月。花鼓戏《烘房飘香》是刚排出来的新剧目,仅湘阴县的花鼓戏剧团,就一口气演出了二十多场。湖北全省各个剧种的很多剧团和农村的业余剧团都演出了楚剧《双教子》,很多文化工作队也带了这个小戏下乡。武汉市郊区的一个文化工作队在农村连续演出这个节目三个多月,一百多场。这些小戏有这样多的剧团排演,在短期内演出这样多的场次,实在是很不简单的事。
农民这样欢迎小戏是有原因的。他们不仅从中得到了艺术享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生活的指导。这些戏生动地歌颂了好人好事、新思想、新风尚,批评了形形色色的旧思想、旧意识。一出戏虽然只提出和解决一个问题,却具有普遍的意义。比如花鼓戏《烘房飘香》赞扬了一个苦练技术学会烘高级茶的贫农生产组长林里香,贫农看了说:“这戏好,长了我们贫下中农的志气”,因此大为高兴。花鼓戏《打铜锣》歌颂了聪明、诙谐而又能坚持原则的蔡九,批评了放鸭子出来吃田里粮食的一个很泼辣的农妇林十娘。这个戏就只有两个人,演得台下不断哄堂大笑。在浏阳塔浒公社演出的时候,戏刚演完,台下就议论纷纷,观众说:“林十娘这号人我们这里也有,最好请她们来看看这个戏。”后来,当地就流行一句话:“莫学林十娘,小心蔡九的铜锣。”还有一些生产队,看了这个戏以后就制定了管理鸡鸭的制度。有一个生产队刚刚收割完毕才看到这个戏,群众就对剧团说:“你们早来几天就好了,早看这个戏,我们要少损失很多谷子。”
楚剧《双教子》提出了以什么思想教育儿童的问题。有一个社员每到收割季节,就以各种物质“奖赏”来鼓励她的两个儿子捡麦子回家。两个儿子为此不仅常常争吵,而且你抢我的,我偷你的。《双教子》塑造的人物四妈,和这位社员很相似。戏在这个地方演出以后,两个小孩先看了这出戏,都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对了,就拉妈妈去看。妈妈看了戏,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和四妈差不多,从此不再叫儿子往家里拿麦子了。
农民热爱革命现代戏,特别是这些小戏,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把革命的现代戏当成生活的教科书。看了一场好戏往往要谈论好几天,好几个月,有的地方甚至开会讨论,并且踏踏实实贯彻到行动中去。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实在叫人感动。戏剧,以及一切的艺术,本来都应当是这样的啊。
大戏中当然也有许多好戏,要是能够广泛地演给农民看,效果也会很好。但是,既是大戏,布景道具一大堆,行动很不便,农村也往往找不到那样大的舞台。这样,他们能够活动的范围就不能不大受限制了。
大戏之所短,正是小戏之所长。这方面,小戏确实有许多优越性。首先就是便于下乡上山,能够广泛地直接为农民服务,而且,它创作的时间短,反映现实快,又利于为长剧积累素材,便于培养人材,这些都比大戏强。我这样说,绝没有贬低大戏的意思。大戏小戏都需要,各有各的作用。今后,大戏也要做到轻便化,争取下乡,为农民服务。
小戏的优越性,还有一条更重要的,就是小戏的剧本可以下乡,供应成千上万的业余剧团演出,从而推动整个农村的业余文化活动。这对于教育农民,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专业剧团是不可少的,但是专业剧团的数量毕竟有限,假定一个县有二百个左右的生产大队,有两个专业剧团,即使这两个剧团,一天不停地在农村演出,每个生产队,一年最多也只能看三次戏。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非靠农民自己的业余剧团不可。
这些农村演员只能以业余的时间来排练,小戏的剧本篇幅小,需要的演员少,比较易于排练。剧团的同志说:哪个剧本,下面业余剧团来要的多,就可以断定是一个好的或者比较好的剧本,就可以断定农民群众欢迎这出戏。可惜这样受欢迎的剧本,现在还太少。
帮助农民自己演戏,这件事的意义决不可小看。农村的舞台,农村的文化阵地,只有帮助农民自己来占领,才能算是真正巩固地占领了。专业剧团演得再多再好,演完就跑了。而农民自己的剧团却可以经常演出。哪怕每次只演一出戏,三几十分钟时间,再加上其他的活动,农村文化室就真正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就真正丰富了,农村的文化阵地就真正被我们占领了。
当然,这绝不是说专业剧团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专业剧团除了要不断地供应新的和好的剧本之外,还应当起“种子队”的作用。他们的演出,都应当力求带有示范演出的性质。他们还应当帮助业余剧团排练,作辅导。
在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的关系中,难道只有专业剧团帮助业余剧团,只有单方面的作用吗?或者说,这种关系只有普及的一面,而没有提高的一面吗?不然。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从专业剧团这方面来说,由于业余剧团的演员本身就是农民,生活在三大革命运动之中,他们熟悉群众、熟悉生活,他们能够对剧本和演员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专业剧团的戏剧工作者能够向他们学到许多非常有益的东西。比如汉剧的著名演员李罗克同志在《借牛》这出妙趣横生的小喜剧中扮演一个老贫农。他到农村帮一个业余剧团排练这出戏,自己就得到很大的益处。一个小伙子扮演他这一角色,李罗克同志就觉得他比自己演得更象一个老贫农,因而大大改进了自己的表演,以后就演得更加维妙维肖了。这不过是许多例子中的一个罢了。
从业余剧团这方面来说,这样成千上万的业余戏剧工作者有了专业工作者给他们的好剧本和演出作样板,又能得到辅导,再加上自己的艺术实践,就必将很快地提高起来。他们必将自己创作剧本,创造新的演技。事实上,中南区这批小戏,有的剧本就是业余作者创作的。《游乡》的作者就是一个农村的小学教员,这是他的第一个作品。可以相信,从农村业余戏剧工作者中,必将不断地产生出大批优秀的剧本来,产生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表演艺术家来。甚至可以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真正优秀的人材,只有从他们之中才能产生出来。这对于提高我们整个戏剧艺术的水平,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将发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剧本下乡绝不只是简单地送几个剧本给农民的问题,而是只要抓住了这个环节,就能把社会主义戏剧的普及和提高在这个方面有力地统一起来了。
农民多么需要戏剧艺术啊。参加这次中南区戏剧会演的湖南花鼓戏剧团的同志讲了一个很动人的故事。有一年冬天,一个花鼓戏剧团去为整修南洞庭湖的民工演出。这个剧团平时有一个习惯,到哪个单位演出总要事先收集一点这个单位的好人好事编写演唱节目演出。这一次来不及了,他们只好根据工程指挥部的宣传提纲临时编写了一出极为简单的小戏。宣传提纲上提出当时民工中的五种思想,一种是正确的,四种是不对的。他们结构了一个小故事,由五个演员扮演,一个人代表一种思想。这出小戏演出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看戏的民工已经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两次支援了别人,这时已经打好背包,准备看完戏之后就上轮船回家了。然而,小戏又一次激起了他们的热情,看完戏,他们就重新打开铺盖,表示不修好南洞庭湖,决不回家,半夜里,他们还写了一张决心书,敲着锣鼓送到剧团来,感谢为他们演出的同志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戏剧有多大的感染力啊!
但是有些同志认为小戏艺术性有限,人们很难在小戏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也不符合事实。这次中南区会演中演出的许多小戏之所以得到了好评,除了它的政治内容好以外,还因为它们多数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个第二,绝不是不关重要的。恰恰相反,如果我们的革命现代戏只有主题思想好而艺术水平不高,是不可能真正巩固地占领舞台的。这些小戏恰恰在这两方面都做到了,因此给了人们以高度的艺术享受。
总之,小戏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应该把最好的艺术,献给工农群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