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多想出智慧——谈谈我们小组的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23
第5版()
专栏:

多想出智慧
——谈谈我们小组的工作
建筑工程部华北第二工程公司二三○一瓦工组组长 王俊起
经常开动脑筋
在日常生产中,有些问题需要动脑筋认真去想。不想,好象没问题;一想,里边就有名堂。
我们是瓦工组,瓦工天天砌墙,天天同砖打交道,按说对砖该是很熟悉的吧?我们也曾这样想,觉得自己对砖是熟悉的。后来认真一动脑筋,问题就来了。比如:过去我们认为砖是方方正正的,是一律的。机器造的砖嘛,怎么能不一律呢?可是仔细观察一道墙,就会发现砖并不是那么规矩,尺寸有薄有厚,表面有光有麻。当然,薄与厚、光与麻都不是很显眼的,不细看不易发现。砖的薄厚只差一二毫米,砖的光麻也只是粘着砂粒与不粘砂粒的区别。
砖是机器造的,为什么有这些不同?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这些整天同砖“滚”在一起的人竟没了发言权,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这个谜解不开,影响着砌墙质量的提高。砖本身就薄厚不均,乱七八糟,怎么能把墙砌得平光整齐呢?这时,人就无能为力了吧?其实不然。有些事物看来乱七八糟,是因为还不认识它。只要动脑筋去认识它,功夫到了,就能从乱七八糟中引出规律。当我们研究了许多块砖,又研究了砖的生产过程之后,谜终于揭开了。
原来,刚制成的砖坯是方方正正一律化的。由于刚制成的砖坯是横着立放。受到自重和运动的影响,下边就墩厚了一二毫米;同时,为了防止粘底,砖坯的托盘上是垫着沙土的,这就造成了一块砖的两边不一般厚、不一般光的特点。了解到这些情形,我们高兴得一蹦。为什么?因为我们解开了一个谜:拿起一块砖两面一看,不用尺子量就可以断定带砂粒的那一面比平光的那一面稍厚。干活的时候,自觉地掌握这一点,让光的那一面一律冲外,砌出墙来就显得墙面光、砖缝齐了。这时,砖的尺寸在我们眼里就不是乱七八糟的了。
再比如起脚手架的问题。砌墙当中,砌多高的墙起一次脚手架?人们的习惯是一米二。为什么一米二高起一次架子?过去没有动脑筋想过,只是人云亦云,别人怎么说咱也怎么说,别人怎么做咱也怎么做。后来动脑筋一想,觉得这个一米二并不合理。砌墙当中,效率最高、质量最好的一段是从脚面以上二十厘米到一米一以下。二十厘米以下,瓦工大猫腰,费力不出活;一米一以上,瓦工要翘脚,也是费力不出活。有了这个实践体会,我们就改变了习惯做法,起架子的时候,不起到脚手板和墙面相平,而是比墙面矬二十厘米,砌到一米一高再起一次架子。这样,就等于总是砌效率最高、质量最好的那一段。
有人说,你们起架子的次数多了,费了工。我们说,起架子次数多了,确实费了工。这是问题的一面;由于起架子合理了,干活又好又快,还有省工的一面。我们是做过多次试验的,起一次架子,一般超不过十分钟,可是活计干着顺手,砌三层砖就能把这十分钟捞回来。砌十三四层砖起一次架子,拿前三层去还起架子的“时间账”,剩下的就是赚头了。有失有得,得失相抵还是大有所得。
通过这样的一些事情,我们越发体会到经常开动脑筋的重要。有的事情看来熟悉,未必真熟悉,有些事情习以为常,未必是真理。怎么办?办法就是在实践中动脑筋,常问自己一些为什么,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努力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坚持这样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
想和干
想和干,想字很重要。自己的思想被一些东西拴得紧紧的,不能活跃,什么也干不成。
敢想很重要。许多技术革新成就,一开始都不过是一想。敢想,想到了再加上敢干,干中再加上科学态度,这就能有所作为了。回想我们小组一年多来的技术革新活动,就是这样过来的。
过去,我们不敢想。觉得泥瓦匠就是凭力气吃饭,革不了新,也无新可革。去年春天,领导上向我们讲形势,说杉杆、脚手板是国家比较缺乏的物资。说瓦工工具太笨重,瓦工组转移阵地的时候,要有十几辆卡车为它服务。说国家建设遍地开花,城市、乡村、平原、山里都在建设,工作的流动性很大,老是这么笨,赶不上需要,启发我们想办法搞技术革新,把工具搞得轻便灵活些。
能不能搞呢?当时有有信心的,有没信心的。为了鼓起大伙的劲,我们从总结历史经验做起。老瓦工们都知道,十几年前,盖房子还是人背砖,后来由背进化到挑,再后来又由挑进化到小车拉,使上小车,人们就觉得到了顶了。
回忆瓦工工具的进化,使我们认识到:今天的小车是发展来的,小车还要向前发展,认为小车到顶是不对的。还使我们认识到:现在用小车运砖、运灰,这个办法不是别人替我们想的,而是瓦工自己想出来的。小车要发展,不能等别人来给想办法,要靠瓦工自己。认识发展到这一步,人们的精神面貌有了变化,相信事物是向前发展的,瓦工是可以改造落后工具的。这样看,胆子大了些,要干要革命。于是,我们就“穷鼓捣”开了。先把木小车改成铁的,又把平地上的小车改造成能在楼层上用的,再把盛灰浆的大桶由圆的改造成上大下小长方形的。改了这些以后,坐下来总结经验,思想上收获很大,那圆灰桶,过去运输很麻烦,装在车上骨骨碌碌,占地方挺大;这回改成长方的,走的时候摞在一起,一个大圆桶的地方现在能装七八个,优越性多大!这么一件好事为什么今天才办?没法子,过去不敢想嘛!大伙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更加相信了自己的力量。
一年多来,搞成一项革新,思想解放一步,迷信破除一层,越想越敢想,越干越敢干,越想越高,越干越大。终于搞成了一整套瓦工新工具——运砖的小铁车,运灰浆的铁斗小车,上料的龙门架,砌墙的三用脚手架等。这套新工具的特点是:以钢代木,轻便灵活。集中起来两辆卡车可以拉走。一群泥瓦匠为什么能取得这个成绩?我们想,这就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不断反复的过程。
优质和高产
优质和高产是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整天跟着我们。只要拿起瓦刀来砌墙,就有个优质和高产的关系问题。过去常犯的毛病只是抓一头,不抓优质这一头就抓高产这一头。当生产任务完不成或领导上发动竞赛的时候,一想就是突击,往手上啐口唾沫,使劲搞超产,一个工日砌砖两千多块、三千块。当突击高产到工程质量太差劲的时候,不得不转手抓质量,一抓质量就慢工出细活,一个工日砌四五百块砖,上午干半天活,下午还得修理两个钟头。结果,生产定额又完不成了。就这样翻过来,掉过去,老是顾此失彼,老是被动。究竟怎样处理优质和高产的关系呢?经过反复地实践、学习、总结,我们摸索到了几条。
第一,搞基本建设讲究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对这个质量第一,不能忘掉。质量第一,不是质量唯一,有第一,还要有第二;没有第二,哪有第一?总路线的要求是多快好省。质量第一,就是那个“好”字,好又必须是多快好省当中的好,不是孤立的好。牢记质量第一,使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好字当头;不忘第一后边还有第二,又使我们好中求多,求快,求省。
第二,一切按标准办事。工程质量的优劣要用标准去衡量。符合标准就是好。离开一定的标准就无所谓优劣了。工程有主要、次要,重点、一般的区别,国家对不同的工程规定了不同的标准和定额。砌烟囱和砌楼房的标准就不同,在一幢楼房上,砌外墙和砌内墙的标准也不同。一般来说,标准较高的工程,生产定额就较低;标准较低的工程,生产定额就较高。这里的高、低,低、高,就是调整好和快的矛盾的。不能用天平的标准去要求大秤,也不能用外墙的标准去要求内墙。标准有高有低,但思想上对不同的标准要“一视同仁”。对高标准工程的标准要一丝不苟,对低标准工程的标准也要一丝不苟,不能因为那项工程是粗拉活,就马虎凑合。这样掌握,我们能在不同工程上都体现“好”字,又避免了脱离实际、随便推倒重来的偏向。
第三,工程标准也好,工程定额也好,国家根据技术发展情况有时做调整,总的趋势是逐步提高的。提高了标准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集中力量搞质量,如果暂时搞不上去,宁可亏些产量也得搞上去。但不是把产量丢在一边不管,在搞标准的同时也要力争产量少受影响。提高了定额怎么办?我们的办法是: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抓产量,完成国家计划。为了争取主动,平时我们从严从难练功,手头上积攒一点潜力。这点潜力在日常生产中灵活调动。根据需要,可以在完成定额的条件下质量上精益求精,把标准提高些;也可以在保证标准的条件下求多求快,使工程提前竣工。一旦国家修改了标准或定额,我们也能赶得上。
按以上这些认识处理优质和高产的关系,我们觉得有了一些自由。砌墙就是人摆弄砖。砖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本来可以占主动,过去的被动,主要是思想上的片面性造成的。
强和弱
评论一个人,一个组,常常听到谁谁强,谁谁弱的说法。其实强和弱不能绝对地看,要从思想、技术、体力等各方面去看。强手有弱的一面,不是什么都强,弱手有强的一面,不是什么都弱,我们体会到,强中有弱,弱中有强。
我们组里有十多个技工,这些人有强有弱。我们也常排队说谁谁是第一把手,谁谁是第二把手,……可是离开一定的具体问题,强弱的次序就有很大变化。第一把手去砌内墙,不如第六把手快。也就是说,在砌内墙这一点上,第一把手就由强变弱,第六把手就由弱变强。可是,在勾缝这项工作上,第九把手又超过了第一、第六把手。正确认识每个人的强点、弱点,干活当中很好地安排,使大家各施所长。调动好了,大伙都能成为强手,调动不好又可以都成为弱手。
这样认识人的强弱,不仅是为了调动上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使每个人心明眼亮,全面估计自己的所长所短,以便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就我们这个小组来说,情况也是这样。有人说二三○一是个强组。我们强不强呢?也强也不强,有的地方强,有的地方不强。比如做零活,我们就不如二三一○瓦工组。可是二三一○瓦工组过去被认为是个弱组。这不是强中有弱,弱中有强吗?
根据这个道理。我们确信多么强的组或人必有其弱的一面,多么弱的组或人必有其强的一面。这样看自己的组和组里的人,大家心平气和。当别人说自己强的时候,能自觉地找差距,不全盘肯定自己;当别人说自己弱的时候,也能冷静对待,不全盘否定自己。
这样认识强和弱的关系,不是给自己找安慰,不是不承认强弱之分。强和弱做为一对矛盾存在于每个人、每个集体之中。矛盾双方有一方是主要的,是决定性质的。当强的一面占主要地位的时候,总体上就可以说是强的。这时候,自觉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克服自己的弱点,正是为了保持自己总体上总是强的。
批评和表扬
批评和表扬所针对的问题性质不同。批评指的是缺点,表扬指的是优点。我们小组受表扬多一些,听了高兴。听到批评心里挺别扭,有时甚至反感。不是闻过则喜,而是闻过则怒。
我们公司党委的领导同志曾经告诉我们说:批评对要求进步的人来说是最宝贵的。不要怕批评,应该欢迎批评,真正的英雄是批评不倒的,不能正确对待表扬却能使人倒下去。党的这个教导我们牢牢地记下了。
仔细想来,事实正是这样。哪一个英雄是批评倒的?没有。接受批评,改正缺点,只能是一个结果——进步。对批评意见反感,不承认,不改正,那叫不虚心,不虚心就是骄傲。骄傲使人落后。毛主席早就做出这个结论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批评和表扬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表扬是肯定成绩,也是往肩上加担子,让你发扬优点,继续进步;批评是提出缺点,也是往肩上加担子,让你克服缺点,继续进步。两者针对的问题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激励你进步,应该起同样的作用。因此,对批评和表扬要抱“一视同仁”的态度,甚至把批评意见看得更宝贵些也是必要的。按我们体会,表扬的话好出口,看到些优点就可以表扬,分寸上往往不认真推敲。批评就慎重多了,这样批评对吗?根据足吗?第一句话该怎么说?总是要斟酌许久才去给人家提。应该说,凡是批评都是经提意见的人费了许多脑筋,才到了我们耳里。所以说,批评意见得来不易,要加倍珍视。
不久前,很多兄弟单位到我们工地来参观,有本省的,有外省的。巧了,正这时候我们出了返工活。活干得不好,自然听到了一些批评,这时,组里有人丧气了,说倒霉,怎么会赶得这么巧。有人说:“这下算砸了锅了,八百年的道行臭了,名扬四海了。”可是,经过我们按前边说的那些认识一研究,大伙的思想又回来了。觉得这次挨批评挨得好,组里有人技术不过硬,这是事实,不承认怎能进步?于是,大练基本功的劲头更足了。我们想,这次挨批评起到的作用,是受表扬所难起到的。       (赵言、久华整理)
编后
唯物辩证法神秘不神秘?好学不好学?读了本版的几篇文章,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王俊起,一个普通的瓦工组长,由于工作中经常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对小组日常遇到的矛盾,有了深切的认识。张永清,一个普通的汽车司机,通过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安全运输的规律。这就证明了哲学并不神秘,是可以学到手的。
万事万物有它的规律性,各行各业有它的辩证法。我们学习哲学,就是要探索实际工作中的规律性,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辩证法,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把工作作得更好。只要我们善于活学活用哲学,事物的规律性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毛主席告诉我们,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响应主席的号召,学哲学,用哲学,把工作作得更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