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学习毛泽东思想是根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09-25
第2版()
专栏:

学习毛泽东思想是根本
我们在设计一种新产品的曲折过程中,逐渐领悟到,实行产品设计革命必先进行思想革命,而思想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不久前,我们几个才出学校校门的青年人,同工人们一起,完成了一种客车上使用的车电装置的设计,使这个原来只有二十年代初期的水平的产品,一跃而达到了六十年代水平。在这次设计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实行产品设计革命,首先必须思想革命,而思想革命的根本关键,就是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
我国现有客车使用的L型车电装置,是一九一三年从英国进入我国的。以后经过日本改进定型,几十年来再没有改动过。这种车电装置的机组结构复杂,重量大,功率小,电压低,使用不可靠,检修保养困难,供应的电能只有二至三瓩,远远不能满足近代客车发展的需要。
前年,领导上决定要克服这个薄弱环节,设计一种新的车电装置。当时,我们虽然有为祖国争口气的劲头,但思想没有解放,认为我们几个是学车辆专业的,又是初出茅庐,缺乏经验,怕力不能及,搞不出名堂。思想上怕了,行动上就不敢闯,也就踢不开原来的框框。开始的时候,我们只能在老车电装置中摸索一些改进的方案。结果作了两个多月的试验,随车跑了一万五千多公里,还是毫无眉目。
正想寻找新出路的时候,听说铁道部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新式的车电装置。当时,我们真是如获至宝,认为是进口货,一定错不了。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既不了解装置的性能,也不结合国内情况,一听说兄弟单位正要组织仿制,我们就参加了这项工作。经过一番努力,造出了两台样机。在试制试验的过程中,我们才察觉这套装置太复杂,一个控制箱就有上千个零件,调整非常困难,零件不耐震,容易损坏。同时试验又证明,这套装置不能适应我国地区广、线路长、气温气候骤变的应用环境。连从国外进口的原装置,也经不起从满洲里到广州长途运行考验。这条路显然是行不通,一年多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这次失败之后不久,我们从科学技术情报上,逐渐了解到许多国家正在研究采用无触点整交流车电装置。这是一种六十年代水平的新技术,电机是无触点交流的,重量轻,功率大,构造简单,制造容易,采用半导体整流供车内用电,整个供电系统没有一个触点,因而工作非常可靠,作为近代客车的车电装置,是比较理想的。怎样作设计呢?我们虽然跳出了迷信外国的框框,却又钻进了本本的框框。一年多时间,我们读遍了电机学、电机设计等书籍,确实增加了不少知识,但无触点整交流车电装置还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现。
怎么办呢?打退堂鼓吗?当然不能,这口气一定要争。但怎么争呢?直到这时候,形势才逼着我们去向毛主席的著作请教。毛主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段话一下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振作起精神,总结了前一阶段的教训,决心下楼出院,到生产实践中去学习,向工人去请教。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们与长春客车工厂和长春市电机厂密切配合,边摸索、边设计、边试验。现场设计人员的丰富实践知识,大大补充了我们的不足。工人师傅们也提出了二十多条建议,帮助我们改进了装置的结构和性能。仅仅四个月的时间,我们与长春客车工厂一起,就设计出了第一套无触点整交流车电装置。
产品很快试制出来了,但是试验结果,没有达到预想的要求,当转速为每分钟七百五十转的时候,发出的电能还不到一瓩,仅为要求的七分之一。我们兴奋的心情,顿时又冷了下来。这时我们记起了毛主席的话:“……一般地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对,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这还是第一次试验,已经发出电来了,这就是胜利。工人同志们也鼓励我们说:“搞新玩艺儿,哪有个不失败的,失败了再来嘛!”毛主席的教导和工人们的鼓励,给了我们勇气和力量。我们不断总结,不断修改设计,反复进行试验。这样经过大约四次修改设计,二十余次反复试验,十六个月的艰苦工作,新型无触点整交流车电装置终于获得了基本成功。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杨士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