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我国古籍所述的美丽富饶的柬埔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08
第5版()
专栏:

我国古籍所述的美丽富饶的柬埔寨
唐锡仁
中国和柬埔寨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两国相邻有水陆交通的连系。因此,中柬两国很早就有着频繁的友好往来。我国古籍记载柬埔寨,始自汉代。其后各代史书都有关于柬埔寨的记载;但译名屡有不同。例如隋以前称扶南,隋至元代称真腊,其中唐代称吉篾,元代称甘孛智(或澉浦只),明代万历起便正式译称柬埔寨了。

中、柬两国友好往来很早。东吴孙权派遣使臣朱应、康泰到柬埔寨访问,是在公元三世纪初。他们在柬埔寨居留了很长时间,回国后朱应写有《扶南异物志》,康泰写有《扶南土俗传》,介绍了在柬埔寨的所见所闻。可惜两书皆已失传。此后,我国去柬埔寨的人日益增多,著名的如七世纪唐释义净,他在所撰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谈及他曾受到柬埔寨国王的优厚礼待。十三世纪元成宗派过一个使团到柬埔寨访问,其随员周达观回国后,写了著名的《真腊风土记》。他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这次友好访问的始末经过,详细而生动地介绍了柬埔寨的山川、出产、动植物、耕种、城郭、村落、交通、贸易、器用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明代的大航海家郑和在七次下“西洋”的旅程中也到过柬埔寨,他的随员费信在所著的《星槎胜览》一书中也记载了柬埔寨的一些情况。
与此同时,柬埔寨的使臣、僧侣和商人也不断地来中国。仅在三世纪至八世纪期间,柬埔寨派遣使臣到中国便有近二十次之多。五世纪末六世纪初有几位僧人来中国,其中有僧伽婆罗,他在我国讲经和译经为时很久,对我国佛教事业影响不小。据宋朝编的《太平御览》记载,柬埔寨的商人还驾驶大海舶到中国来进行贸易。
中、柬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两国之间展开了贸易和文化的联系,丰富了两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发展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国的古籍把柬埔寨美丽的自然景色、富饶的自然资源,不断地记载下来,介绍给自己的读者,增进了中国人民对柬埔寨的了解。

柬埔寨位于中印半岛南部,在大地形上是一个盆地。盆地中是一个坦荡低旷的平原,由湄公河及其他河流冲积而成,土壤肥沃,是柬埔寨的主要农耕地区。《梁书·扶南传》确认柬埔寨位于越南的西南,还叙述了它的地形概况。后来,《隋书》和《唐书》的真腊传都有类似的记述。元代周达观出使柬埔寨是从海路去的,因此他在《真腊风土记》里记载了柬埔寨的港口和岛屿。关于柬埔寨的山川地理,他说:“自入真蒲以来,率多平林丛昧,长江巨港绵亘数百里,古树修藤,森阴蒙蘙,禽兽之声?杂其间,至半港而始见有旷田,绝无寸木,弥望芃芃,禾黍而已,野牛以千百成群聚于此地;又有竹坡亦绵亘数百里,其间竹节相间生刺,笋味至苦。四畔皆有高山。”周达观在十三世纪对柬埔寨自然景观所作的描绘,在当时是脍炙人口、令人向往的。
柬埔寨的气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它的特点是气温高,温差小;降水随季节和地区的变化而不同,有雨季与旱季的差别,每年五月至十一月为雨季,炎热多阵雨,每年十二月至四月为旱季,干燥少雨。我国古书对于柬埔寨的气候的记载是:“土气恒暖、草木不落”(《南齐书·扶南传》);“地气尤热、无霜雪”(《隋书·真腊传》);“天时暖而不寒,常若春夏”(《皇清通考·四裔门》)。周达观不但记录了高气温的情况,而且记录了雨量的情况。他说:“地苦炎热,每日非数次澡洗,则不可过,入夜亦不免一二次。”又说:“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自四月至九月(指农历),每日下雨午后方止,淡水洋(今金边湖)中水痕高可七八丈,巨树尽没仅留一杪耳,人家滨水而居者,皆移入山后;十月至三月(指农历)点雨绝无,洋中仅可通小舟,深处不过三五尺。”他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柬埔寨存在着雨季和旱季。周达观还谈到一种在泛滥地区栽培的稻子,他说:“又有一等野田,不种常生,水高至一丈,而稻亦与之俱高。”这种稻就是现在柬埔寨还广泛种植的浮稻,它不怕水浸,产量很高。由于这种热带气候,加上土地肥沃,农业生产是极为有利的。《晋书·扶南传》和《唐书·真腊传》都说,“田一岁种,三岁获”,就是说种一岁够吃三岁。明《星槎胜览》说:“气候常热,田禾丰足,煮海为盐,风俗富饶。”这些记载都说明了热带气候给柬埔寨农耕带来的好处。周达观更作分析说:“大抵一岁中可三四番收种,盖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且不识霜雪故也。”

柬埔寨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香料、矿产和宝石等。我国古籍常以“富贵真腊”来形容柬埔寨物产的富饶。
就动植物而言,《南齐书·扶南传》说,“海边生大箬,叶长八九尺,编其叶以覆屋”。这种植物是属棕榈科的蒲葵。《南方草木状》说,有“云丘竹,一节为船”。同书还说,柬埔寨在公元二八五年赠送中国的礼物有“一丈三节”的甘蔗。晋崔豹《古今注》说,有紫栴木(即紫檀),苏枋木(即苏木)。柬埔寨的竹和紫檀质地坚硬,适于器用,现在仍远销国外。柬埔寨古代的船舶颇为著名,这与其出产竹木是分不开的。《梁书·扶南传》说,柬埔寨出产“沉木香、象牙、孔翠、五色鹦鹉,……又有酒树”。其中酒树即现在芸香科的柠檬树。《隋书·真腊传》记载,柬埔寨有“婆那娑树”、“庵罗树”、“毗野树”、“婆田罗树”、“歌毕佗树”等。根据所言形态,婆那娑树是波萝蜜,庵罗树可能是龙眼,毗野树可能是柠檬,婆田罗树是橄榄,歌毕佗树可能是椰子。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有“紫?树”,紫?即千屈菜科之紫薇。《唐书·真腊传》还记载柬埔寨人常以槟榔、龙脑香、蛤招待客人。
周达观对于柬埔寨的动植物资源作了这样的描写:“山多异木,无木处乃犀象屯聚养育之地,珍禽奇兽不计其数。”他还把这些资源分为草木、蔬菜、走兽、飞鸟、鱼龙等项作了详细的叙述。由于时代的局限,周达观对于他在柬埔寨所见的动植物,因“不识名者甚多”而未尽记载下来,但从他的叙述里,已足以看出柬埔寨的动植物资源确是很丰富的。
柬埔寨的劳动人民心灵手巧,他们远在古代就利用动物的角牙毛皮、植物的花果脂液,制作出各色各样的香料、药料、饮料和装饰品。除上文已提到的外,如宋人的《诸蕃志》、元人的《真腊风土记》及明人张燮的《东西洋考》等书,还记载有黄腊、大风子油、胡椒等,以及取制的来源和方法。元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特别称赞柬埔寨的香料、装饰品之精美珍贵。
关于矿产宝石,《梁书·扶南传》记载其“出产金、银、铜、锡”。《晋书·扶南传》和《唐书·真腊传》谈到以“金银珠香”为赋税。后魏杨衒之《洛阳伽兰记》说,“扶南国……民户殷多,出明珠、金、玉及水精(晶)珍异,饶槟榔”。《唐书·真腊传》描述了其水晶的产状。现在,柬埔寨仍拥有十分丰富的矿藏。
柬埔寨有丰富的物产,又当东西海上交通的要冲,因此在古代即贸易发达。《梁书·扶南传》说,“其市东西交会,日有万余人,珍物宝货,无所不有”。明张燮《东西洋考》说,柬埔寨人民性格直率,长期以来与中国人民保持着“市道甚平”的友好的贸易关系。
我国古籍中的这些记载,是在古代中、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接触中产生的,因而足以说明中、柬两国和两国人民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有着深厚友谊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