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众志成城——东北防护林带建设经过和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09
第3版()
专栏:

众志成城
——东北防护林带建设经过和经验
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历经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在这块大平原上,营造起一条我国最大的农田防护林带。
今天,这条防护林带营造的怎样?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今年夏季,记者从林带最北端的黑龙江省甘南县起,穿过被称为“八百里旱海”的吉林省白城地区到林带最南端的辽宁省新民等县,作了一次访问。在这块南北长一千六百里,东西宽五六百里的广大平原上,已逐步营造起三百多万亩农田防护林。完成的造林面积占设计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另外还造了一部分固沙林、护岸林和水土保持林等。这些林带开始保护着两千多万亩耕地和数十万亩草原。在这些地区,今天农村和农业生产的面貌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这里的广大农民庆幸他们开始做大自然的主人。他们称林带“是农业的卫士,是农田的保育员”。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一九五○年七月,党和政府为领导东北西部地区人民改变自然条件,战胜风沙干旱灾害,派出大批工作队和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一面对农民宣传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重要意义,一面开始规划和设计农田防护林带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一九五一年秋季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在最初几年里,营造防护林的成绩很大,但是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当时因为机械搬用外国经验,如规定林带、林网的走向都是直线的,主副林带交织形成的网眼都是规规正正,成方成格的。凡林带林网经过的地方,逢山过山,逢河越河,逢村跨村,逢地穿地;把耕地切成一截截、一块块,长垄变短垄,大块变小块,方形地变成斜角地,不仅过多占用耕地,还给耕作带来许多不便。对这种做法,许多人思想不通,甚至个别地方发生白天造林,晚上毁林的现象。
党和政府发觉了这个问题,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五六年,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总结了几年来营造林带工作的经验,认识到不从我们国家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机械地搬用外国经验,好心也办不出好事来。在原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各地进行了一次全面复查设计,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改变了原设计的不合理部分,纠正了形式主义。去年,这里提出要在三、五年时间内,全部恢复和改造东北西部农田防护林的要求,在规划设计上更进一步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方针。辽宁省台安县就是执行这个方针比较好的一个具体例子。今年上半年,省地县三级的干部、技术人员,深入这个县的六个公社,和当地群众一道,采用三结合的方法,全面规划和设计了林带林网。他们充分利用了当地固有的地形地物,如河边、沟沿、道旁、地边、荒格子造林,使农田防护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三者结合起来了,既适用又少占耕地。当年参加过原林带勘测设计工作、这次又参加台安县现场设计的林业技术人员石清泉,以生动的事实,向记者把前后两种设计方法作了比较。他说:“以前我们搞的那种形而上学的林网设计,只要插上标杆,取条直线,就算完成任务;这次经过现场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规划设计,处处考虑农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生产需要和科学要求,跟基层干部、社员一起,一条林带一条林带地规划设计,尽量利用可以利用的地形地物,农民非常满意。”这次在台安县六个公社规划设计的结果,三网(防护林网、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只占用耕地面积百分之二点一,而过去仅农田防护林网一项就占耕地面积百分之五左右。
自力更生培育苗木
“巧妇难做无米饭”,没有苗木造不起林。苗木哪里来?是依靠国家还是依靠群众?这里也曾走过一段弯路。
在最初的几年里,这里需要的苗木几乎全部或大部分是由国营苗圃供应的。造林季节一到,成捆成束的苗木,用火车、汽车、马车、手推车,从苗圃长途运往各造林地点。当时虽然解决了一部分苗木缺乏的问题,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一是国营苗圃培育出的树苗数量和品种有限,不能根据造林需要和因地制宜供应;二是长途运送苗木,不仅多占用劳动力,多花运费,增加造林成本,而且在运输中经过风吹日晒,使不少苗木受到损伤,降低造林成活率。一九五三年春天,黑龙江省的肇州县从几百里外的泰来县运进四十多万株苗木,走了二十多天,大部分苗木快要枯干了,造林后成活率只达到百分之十。吉林省的乾安县有些公社,过去一度依靠外单位供应树苗,因为品种单一,营造起的农田防护林,大约有百分之六十是榆树。近几年榆树虫害(金花虫)严重,常在春天把树叶吃光,林带起不到防风作用。现在这个县正大力补栽杨树,克服了因树种单一带来的坏处。
“吃一堑,长一智”。这里的干部从实践中认识到了,营造农田防护林是伟大的群众性事业,不能主要依赖国家,必须依靠群众自己动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没有苗木,就发动群众就地解决。
在既无经验,又无设备的情况下,这里的农民群众克服种种困难,创办了苗圃。没有引水灌溉条件,干部、社员挑水浇;不会育苗,就边学边干;缺工具大家带,缺粪肥大家凑。黑龙江省甘南县音河公社十三大队六十七岁的贫农社员王献林,本应享受“五保”待遇了,可是他自愿给生产大队办了二亩三分苗圃,培育杨、榆树苗,侍弄管理非常精心。他说:“我育这些树苗栽成树长大了,歇荫乘凉都没有我的份了,可是我得为共产主义建设,为子孙后代着想啊!”现在,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广大地区内,群众性的办苗圃育树苗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了。据辽宁、黑龙江两省统计,社队办的苗圃有一万七千多个,育苗面积近二十万亩。由于群众自己育苗,需要栽什么树就育什么苗,什么时候造林,就什么时候起苗,做到随挖苗,随选苗,随造林,苗木少受风吹日晒,保证了苗木质量;同时,群众自己育苗,更体会到苗木来之不易,增强了珍惜苗木和爱林护林自觉性,因而植树成活率一般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许多事例说明,凡是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解决苗木的地方,就造得多,造得快,造得好,造得省。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公社福兴段大队,除开始造林由国家苗圃供应五万株苗木外,全部由自己办苗圃解决。十年来,在只有两棵树的基础上,已经造林两千六百六十三亩,八十八万二千多棵,平均每人有树四百四十四棵,达到了户户有树,队队有林,基本上形成了以农田防护林为主和其他林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随着苗木问题的解决,造林面积越来越扩大,怎样多快好省地使风沙地区的农田逐步实现林网化?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总结了多年的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善于把毛主席的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战略战术思想,运用到造林工作中去。吉林省乾安县县长许守信,详细地介绍了他们的体会。在一九五四年以前,乾安县是采取分兵把口、遍地开花的造林方法,结果是领导力量、技术力量跟不上,树苗平均分摊,供应不足,造林质量不高;有些地方出现了年年造林,年年不见林的现象。他们总结了这段造林经验,感到这是在同大自然打消耗战。于是,他们学习了毛主席著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缩短了造林战线,先选择三个公社,集中力量干,只用了三四年时间,这三个公社原定造林任务就全部完成了,林木复蔽率由解放初期的百分之零点一四,增加到现在的百分之三点五六,起到了防风固沙增产保收作用。社员们看到造林好处多,信心大了,造林积极性也更高了。从一九六二年这个县又在西部选择三个公社开始打第二批造林歼灭战,造林进度越来越快,质量越来越好。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营造农田防护林,现在已经成为这里广泛采用的造林方法了。每个省都确定了领导重视、基础比较好、迫切需要造林的几个县作为重点,一个县也层层有重点,一个村一个村地造,造一片成一片,成一片巩固一片。这不仅使重点造林县、社、队,在较短时间内收到显著的造林效果,起到了防风固沙增产保收作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单位又成为各地活的样板,起到示范作用。乾安县的大师公社大师大队,肇州县的双发公社双发大队,扶余县的伯都公社农林大队,彰武县兴隆山公社赵家大队等等,都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比较好的典型。各地都以这些单位为追赶目标,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从一九六四年开始,肇州县就制定规划,分期分批地追赶造林标兵——双发大队,去年就有占全县百分之二十七的大队赶上了双发。这对激发群众造林积极性,尽快实现林网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怎样打好造林工作的歼灭战呢?这里根据毛主席不打无准备的仗的思想,采取长准备、短突击的办法。就是进行长时间的、周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技术准备,利用春秋两季的农忙空隙时间,在几天时间内把造林任务突击完成,解决农林之间争劳力的矛盾。
不断革命,不断前进
在林带、林网保护下,大片大片农田产量增加了;可是,紧靠林带林网两侧的小面积农田因“胁地”而减产。它反映了农田防护林营造起来后,新出现的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又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据黑龙江省西部十一个市县计算,受林带保护的农田为一百八十万亩,每亩平均增产十八斤,总计增产三千二百四十万斤左右,而现在林带“胁地”面积约有十万亩,以平均减产百分之六十计算,总计减产六百万斤,增产减产相抵,纯增产量是二千六百四十万斤,利大于害。因此,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待“胁地”减产问题,夸大它的危害程度。但是,也不能因为增产大于减产,而忽略了“胁地”问题。
全国林业劳动模范、吉林省扶余县伯都公社农林大队社员田富,远在一九五二年造林后不久,就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他在林带两侧采取挖沟切断树根的办法,解决了“胁地”减产问题。最初几年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以后这件事被县委发现了,派林业技术干部总结了他的经验,先在全公社推广,然后在全县推广。目前,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一些重点造林县,大都实行了挖沟切侧根,解决林带“胁地”减产问题。有的地方从造林开始就在林带两侧挖了沟,既可以及早防止树根延伸“胁地”,又可以避免车压和牲畜糟蹋幼林。在地多劳动力少的地方,为减少挖沟的用工量,还创造了用拖拉机带大犁挖沟,拖拉机带刀片切树根的办法,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效果很好,为今后广泛采用机械开沟切根作业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里营造的农田防护林,大都是杨、榆等速生树种,寿命只有三、四十年。为使现有林带在衰退以前,能有新林带生长起来,接替旧林带发挥作用,许多营造农田防护林的重点县、社、队,组织了由干部、技术人员和老农参加的科学试验研究小组,已经开始进行林带更新试验。目前,不少地方正在进行林带行间种树更新,林带外造林更新等经验,都有了初步收获。此外,有些地方还引进了许多新的树种,进行小区试验,试验成功后,今后就可以营造多树种的林带了。
这里广大群众正以不断革命精神,解决营造农田防护林带出现的新问题,以便让防护林带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本报记者 康伟中 孙修纯 马启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