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战胜风暴送友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09
第6版()
专栏:

战胜风暴送友情
朱继功
绛红色的丝绒帷幕徐徐地拉开了,舞台上出现了一幅热烈、动人的景象:中国藏、汉族工人和尼泊尔工人紧张地放炮打眼,挑土运石。突然,汽车喇叭声响彻山谷,一群中国和尼泊尔青年男女手挽手、肩并肩,打着用中尼两国文字写成的“庆祝中尼公路通车”的大幅标语,兴高采烈地来到人丛间。这时掌声和欢笑声连成一片,中尼两国工人互献哈达和花环以示庆贺。这就是由西藏歌舞团创作、演出的《中尼友谊路》中的一个场面。这个节目在尼泊尔演出时博得了观众的热烈赞赏。
中国西藏歌舞团正是沿着这条中尼友好公路,于四月初到达尼泊尔首都的。从拉萨出发,经过四天的行程,在喜马拉雅山主峰业里雄纳山附近的聂拉木地方,遇上了稀有的暴风雪。“聂拉木”,藏语是“地狱之道”的意思。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旅客驮畜在这飞鸟不渡、山高路险的地方牺牲了生命。眼前,四辆汽车全部被埋在二三尺厚的深雪里了,尽管司机们加大油门,想尽办法,车轮子仍然空打转,不能前进一步。所有的人都下了车,歌舞团的团长担任了临时“指挥”,全团成员前面拉,后面推,好容易才把汽车拖出雪坑。凌厉的山风吹来,许多人的眉毛和嘴唇上都结上了一层层冰花。
汽车似蜗牛般吃力地爬着,为了争取时间,尽快地前进,必须刨开一条雪路来。男演员们就用手当铁锹,用脸盆当铲子挖雪开路,女演员们也不甘示弱,找来木板在雪地里左右挥动助战。此地拔海五千一百多米,高山氧气稀薄,加以连续几个小时的同大风雪搏斗,前进的困难愈来愈多。同伴们互相鼓励着:“拿出登山英雄的气概来,前进!前进!”
突然有人发现一辆装行李的货车掉队不见了。二十多个男同志就争先恐后地去寻找。他们在雪地上一步一跌,返回了好几公里远的地方,才把货车找到。
夜深了,大雪飞舞,狂风呼啸,歌舞团的男同志们主动担负起“逢雪开道”的艰巨任务,不让女同志们下车来,可是每逢他们刨开了雪路,重新登上车厢的时候,女同志们把最好的座位让出来,替他们打扫身上的雪花,拿出饼干给他们吃。经过无数次的上车下车,整整十二个小时的战斗,到深夜一点多钟,终于通过了这段艰难的道路。这时,人们脚上的毛皮靴完全为雪水浸透,两只棉裤管也冻成两支“大冰棍”了。
但是,艰难的路程并没有完。第二天从聂拉木去樟木的途中,有一处凹地,在这里又遇上了雪崩,人们只得下车步行。附近的边防战士和藏族工人听说他们要出国去尼泊尔访问演出,也一道投入了这场战斗。藏族工人唯恐女演员们被雪块砸伤,把柳条做的防险帽让给她们戴,自己却抢着去扛行李。边防战士们也赶来搬运装满道具和服装的箱子。在这白银世界里,使人睁不开双眼,演员们就把自己的护目镜让给工人和战士们用,他们却说什么也不肯戴。当演员们拄着拐棍,背着乐器和背包在大雪中越过峻峭陡壁到达樟木时,藏族工人和战士们挥手告别道:“祝你们演出成功,胜利归来!”那时一股股阶级友爱的暖流通过人们的全身,很多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个歌舞团的有些女演员是背着背包,爬雪山,走冰川,早在一九五一年就随军进藏的。在这次艰难的旅途中,她们和年轻同伴们,依旧保持和发扬以艰苦为荣,藐视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欢快的歌声和笑声,革命的豪情在世界屋顶上荡漾着。歌舞团的全体成员为了把中国人民的友谊带给尼泊尔兄弟,就这样连续二十多个小时战斗在暴风雪中,没有吃饭、喝水,提前赶完了艰苦的路程,到达中尼两国国境线上的“友谊桥”。
尼泊尔的报刊、广播电台记者对歌舞团来到这里,感到十分高兴。尼泊尔国家通讯社经理普拉唐说:“这是没有经过其它国家第一个外国艺术代表团来到尼泊尔。这意味着尼泊尔已不象过去人们所说的是被封闭的山国了”。新闻局长巴斯古塔也说:“中国西藏歌舞团来到这里是否演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友谊公路而来,这对我们在政治上是最大的支持”。
整整一个月中,中国西藏歌舞团在加德满都、巴德岗和帕坦等城市共演出了二十六场,观众达十二万五千多人次,盛况空前。歌舞团在首都加德满都举行第一次演出时,马亨德拉国王和王后、王储等王室人员以及许多大臣都观看了演出。当中国演员们演唱由马亨德拉国王作词的歌曲《母亲在召唤》时,全场气氛为之活跃,掌声雷动。
紧接着,中国西藏歌舞团在国家剧院为尼泊尔公众举行几场公演。按照尼泊尔的习惯,在上演的两个小时前才开始售票。结果不到两个小时,戏票被抢售一空,院方根据观众的要求加了座,连剧院的过道上也都站满了观众。演出已经开始了,但剧院门口熙熙攘攘的人们还要求买“站票”。
为满足更多尼泊尔观众的要求,歌舞团在加德满都的“皇后广场”举行了公演。那时,广场上人山人海,连附近的建筑物上、汽车顶篷上和大树上都站满了人。他们在加德满都北部重镇巴勒比斯演出时,很多尼泊尔老阿妈、年轻妇女带着干粮,头顶水壶赶来。入夜,方圆几十里外的人们提着汽灯,举着火把,成群结队地赶来。远远望去四周山巅上好象有一条条“金色火龙”在游动。
中国演员们所到之处,更受到当地许多尼泊尔著名歌舞艺术家的热情接待。他们彼此交流艺术上的心得和经验,互相学习各具风格的民间歌舞。获得好评的黄玉如表演的《牧女舞》,就是由尼泊尔著名舞蹈演员契地亚·德维亲自教给的。契地亚每天按时到中国演员们的住所去,连为她私人伴奏的鼓手也一齐邀了去。虽然她们之间言语不通,但各种舞蹈动作就是她们交谈的最好的语言。
几天之后,黄玉如要为尼泊尔观众演出《牧女舞》了。契地亚很早来到后台,为黄玉如梳辫子、化装。临演出前,契地亚和她妈妈一起坐在观众席中,用尼泊尔人的习惯为中国演员祈祷,预祝演出成功。当“牧女”黄玉如在热烈的掌声中谢幕时,契地亚不禁为中国演员的演出成功而高兴得热泪盈眶。契地亚也从中国演员那里学到了藏族、维吾尔族等民间舞蹈。她还特地请妈妈做了许多精巧的小荷包送给中国朋友们。
中国艺术家们将要告别尼泊尔了,尼泊尔艺术界特地举办了一个告别宴会。在宴会上,中尼艺术家们依依不舍地交谈着,互相赠送礼品,交换通讯地址。这晚,诗人达尔玛·拉吉·塔巴第一次穿起他于一九五三年访问中国期间在南京做的一套衣服,以示对中国人民的怀念。塔巴又一次和中国演员手挽手唱起了由他作的歌子《我们去开山》。接着,尼泊尔全体歌唱家齐声唱起了一支友谊之歌。
在归国途中,中国西藏歌舞团又为修筑友谊公路的中尼两国专家、技术员和工人举行了十几场精采表演。尼泊尔工人翻山越岭,采了许多鲜花送给中国艺术家们。他们还用红粉撒在中国朋友的头上,表示吉祥和祝福。从来没有走过漫长山路的尼泊尔歌唱家普斯帕·尼帕里,特地从加德满都赶来送行。尼泊尔边防司令带着他的士兵,全部化了装,载歌载舞地来护送中国朋友们。这位边防司令的夫人还在菩提树下,把一束束鲜花依次送到中国艺术家们的手里,表示良好的祝愿。当中国西藏歌舞团全体人员跨上“友谊桥”时,“钦,尼泊尔帕依!帕依!”(中尼两国是兄弟!)的口号声再次响彻云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