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山河添春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13
第6版()
专栏:

山河添春色
朱光华 向茂才
在昆仑山脉的群山之间,在叶尔羌河的发源处,在祖国西南边界的前哨,有一条狭长弯曲的库那古河,河畔居住着七十一户勤劳勇敢的柯尔克孜族牧民——这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六公社五管理区七大队所在地。这里四面环山,群峰重叠,山高气寒,终年积雪。夏秋季节,冰化雪消,潺潺雪水,化为无数溪流,汇成奔流不息的滚滚河水,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去,形成有名的叶尔羌河,灌溉着无数的良田沃野。山间树木葱郁,绿草丛生,是天然的好牧场和好狩猎场。雪鸡、旱獭、狐狸、黄羊等珍禽异兽四处可见,同时还蕴蓄着丰富的矿藏,盛产各种药材。这真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好地方。可是,解放以前,这里却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地方。
解放前,整个山村全被少数几个牧主霸占着。贫苦的牧民祖祖辈辈给牧主放牧,自己一无所有,甚至连“天上的一只鸟,地下的一棵草”,都没有他们的份。他们穿的是牧主扔掉的烂毡片、破口袋;吃的是牧主扔掉的霉馕、剩饭和麸皮。遇到严寒的夜晚,他们只能借火烧砂,把身子埋在热砂里取暖。想打只野兽来吃肉充饥、剥皮做衣服也不可能,因为那也违犯了牧主的法规,轻则罚款,重则坐牢。国民党驻守边卡的军队,也欺压牧民。他们和牧主勾结在一起,随时到村里来派差,抢劫财物,奸污妇女。牧民们过的是牛马不如的生活啊!有的牧民忍无可忍,便往往携儿带女,离乡背井,外逃谋生。可是,在那黑暗的年代里,逃出去的人又哪会有好日子过呢?不是冻死饿死在山上,就是重新落到别的牧主手里当牛马。受苦受难的奴隶啊,哪一天才能把这苦日子熬到头呢?!
春雷轰鸣,万物苏醒。红旗插到了新疆辽阔的土地上,红旗插到了库那古河畔的土地上。牧民们翘首盼望的共产党、解放军终于来了!从此,那被愁云惨雾遮盖的边疆山河才变了颜色;从此,那库那古河畔的奴隶才成了国家的主人。站起来了的奴隶们,斗志昂扬,干劲十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了破碎的家园,改变了山河的容貌。
现在,请再到库那古河畔来看看吧!这里到处是兴盛繁荣的景象:水草丰盛,牛羊成群,庄稼茁壮,人丁兴旺。解放以来,特别是公社化以来,这里人口倍增,牲畜大发展。现在,全大队有人口三百多,比解放初期的一百八十多人增加将近一倍;有大小牲畜九千八百多头,比过去的三千二百头增加了两倍多。
这里过去是不种庄稼不产粮食的,人们连五谷都分不清楚。公社化后,在党的农牧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才开始试种青稞。第一次试种失败了,第二次试种失败了。但是,人们并不灰心,仍然一次又一次地种,仍然一年又一年地开荒造田,挖渠引水,终于使库那古河岸长出了青稞、春麦、豌豆等作物和蔬菜。
试种虽然成功了,可是由于生产工具落后——没有犁铧,也没有坎土曼,只能用木头、牛角犁地——产量很低;后来,在国家的支援下,买来了坎土曼和喀什步犁,逐步改革了耕作技术,产量才一年年提高,耕作面积也一年年扩大了。现在,这个过去根本不产粮食的穷山村,已经达到粮食半自给了。这是集体经济的巨大胜利。
随着生产的发展,牧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衣食住行都和过去是两个样子了。从前牧民们几乎是没有住房的。那时,他们以游牧为主,逐草放牧,大部分住在山洞里或岩下。一遇山崖倒塌,全家人就往往死在洞里。现在牧民们定居下来了,不但有了住房,而且家家土炕上有铺有盖。屋里炊具齐备,箱里衣物盛满。一年四季,奶子不断,粮食不缺,肉食更是吃不完。国家为了方便牧民,还在这个偏僻的山村设立了供销店,供应牧民所需要的日用品,收购多余的畜产品。
牧民在文化教育方面也翻了身。过去全村只有两个阿訇识字,请他们写信念信比求神还难,要送了厚礼他们才肯动手动口。牧民们尝够了当睁眼瞎的苦。解放后,他们积极学文化。现在,能写会念的人越来越多了,全大队有二十七名小学毕业生,二十三名中学生,还有几个读过高中的学生。有了文化,人们象瞎子见了青天,如饥如渴地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的话真说到牧民心坎上了。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放牧的时候读,修路的间隙时读;早上集体学,晚上个人学。现在,这里已成了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单位之一。
库那古的牧民深深懂得,这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是怎样来的。每当他们看到大队的茂盛的庄稼、成群的牛羊时,老年人总要对后辈说:“孩子,你要牢牢记住,这些东西不是用金子换来的,是共产党、毛主席带给咱们柯尔克孜族人民的。”能歌善舞的库那古人,在假日和节日,总爱唱这样的歌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情:
太阳能使冰雪融化,
雨露能使牧草复生;
柯尔克孜族人得到解放,
共产党、毛主席是我们的
大救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