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心为革命水长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15
第3版()
专栏:

心为革命水长流
周金广 傅自修
七月,骄阳当空,烈日似火。
黄崇发,肩扛锄头,汗流浃背,巡回在田野。
桥头,五丈多长的大渡槽,裂开三条大缝。水,哗哗地往下漏个不停。
在这滴水贵如油的旱季,漏了水就是丢掉粮食,黄崇发看了多么心疼!他冒着危险,爬到这悬在河两岸、七八米高的木渡槽上,用手捧着黄泥去堵裂缝。
堵一次,就被水冲掉一次。事不宜迟,黄崇发急忙回家把旧棉絮、碎布一齐搜了出来。他爱人奇怪地问:“大热天,搬棉絮做什哩?”
“塞渡槽。”
“呀!棉絮有用,布要做鞋底。你这样拼死拼命地干,到底是为什哩?”
“为什哩?”黄崇发停顿了一下,大声从心里迸出一句话:“为了革命!”
他爱人还没有很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黄崇发已拿着棉絮、碎布闯出了门……
新的高度
黄崇发,住在江西省上高县界埠公社湾溪大队。
这个大队有一千八百多亩水田,分布在山垄、河边,大的一丘五六亩,小的一丘三四厘。这些田沙板底,不耐旱,天旱一日要灌一次水。有人说:
“做管水员是戴石帽子耍把戏——吃力不讨好。”
湾溪大队,需要的正是能吃苦耐劳、受得住埋怨的管水员。
一九六三年春天,大队党支部书记何谱根找到黄崇发,转达了全大队贫农下中农的心愿,推举黄崇发当大队管水员。
黄崇发很早就想过:“人靠血,禾靠水”。自己是贫农,过去又管过水,应该把这副重担子挑起来。
但是,他又想起另一桩心事:自己队里二十来个劳动力,负担着近两百亩田地。自己是个强劳动力,到大队管水,队里就少了一个人。队长游信五对他说过:“少了你,队里就象少了一根顶梁柱,千万走不得。”
是服从小集体,还是服从大集体?是一个生产队的利益重要,还是全大队十个生产队的利益重要?
党支部书记何谱根好象看透了黄崇发的心,亲切地说:“崇发呀!如今我们种田,是为了革命!不光要看到本生产队,还要看到全大队、全公社、全国、全世界……”
老何的话,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使他联想起很多事。在旧社会,他也管过水,可那时是为地主富农管水。给富农黄炯然打长工时,一次涨大水,浸了黄炯然一块辣椒地,黄炯然硬说崇发没有管好水,逼着他补了蔸才算了事……
农业合作化以前,他也管过水,那时是为自己一家人活命而管水。有一年,天旱地裂,锦江有水,单干无力修渠道,眼巴巴地看着禾干死……
过去,过去管水有什么意思啊!现在,现在是为革命种田,为革命管水。黄崇发好象看到了全大队贫农下中农殷切的眼光,好象看到了干旱的田野上禾苗正向他召唤……
要从全局利益出发,把革命重担挑起来!黄崇发向何谱根表示了钢铁般的决心。
驱风逐雨
“为了革命!”这个光辉的思想,使黄崇发进入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一九六三年五月,黄崇发担负大队五百多亩田的管水任务,这些田转一圈有十二里路长,有七条水圳,共八里多长,还要兼管大队的两个水库。每天清晨,黄崇发扛着锄头,拿起镰刀,挑着土箕出了门。圳墈上有茅草,砍光;圳底被泥沙淤塞,挖开;圳岸不够坚实,加固;圳道位置太低,填高。
来回路远,黄崇发三餐饭并两餐饭吃。早晨,社员们吃了饭,他还在田野;到十点来钟,他回家匆匆吃完饭,又急急忙忙下田;中午,大家收工了,又不见他的人影,直到下午四五点钟,他才回来吃顿饭。
天旱时刻,黄崇发更忙得不分日夜。有时,他一连几晚不回家睡。人,累得支持不住了,随便拿点禾草放在田墈上,合眼睡一睡。社员们疼惜地说:“每年天旱,崇发叔身上就要瘦几斤肉。”崇发笑笑说:“想起这是为革命,心里象夏天吃凉粉,又甜又清凉。”
平常,管水员是够累的;到了紧急关头,付出的艰辛劳动就更多了。今年五月的一天下午,乌云密布,狂风暴雨突然来临。黄崇发想起了离村五里路远的园光寺水库,涵管打开后没有关上。他顾不得戴斗笠,光着头往园光寺水库直奔。这个年已五十一岁的贫农,想到的只是那关系着几百亩农田命脉的水库。他高一步低一步地赶到园光寺水库,幸好来得早,没有出意外。这时,风更猛了,雨更大了,田野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崇发身上没一根干纱,他正要回家,突然又记起大坪上的田缺还没有关。大坪虽只有几亩田,怎能让集体财产受损失?他借着黑夜的闪电,赶往大坪,把一个个田缺关上,回到家里,已是深夜了。
水与革命
在管水的实践中,黄崇发更深刻地理解到管水与革命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九六三年,黄崇发第一次用自己的旧棉絮堵住了桥头木渡槽的裂缝,使珍贵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了桥头塅的田野,带来了丰收。在以后的抗旱年月,黄崇发把自己的旧棉袄撕下来,堵过漏水的渡槽;他看到园光寺水库漏水,又拿出了家里的旧椅面,堵上了水库闸门的漏缝。这些为公忘私的事,当时他对谁也没有说,都是在年终大队检查渡槽、闸门时发现的。
为这事,大队党支部书记何谱根特地找到他说:“以后需要什么,向大队讲,不要老把别人蒙在鼓里,老拿家里的东西去顶事。”
黄崇发笑笑回答:“这都是些破烂,放在家里不等用,塞塞渡槽,没有什么可讲得。”
一九六四年,大队考虑到他为集体拿出了一些旧棉絮、旧布塞渡槽,决定补助他几斤棉花。可是,黄崇发没有去领。
这年初,本大队和邻近的光明大队合建成一座新水库。大家说黄崇发管水负责,给他增加了管好这座水库的任务。
这座水库离村五里,又是刚建成的,坝和闸门经常漏水。不论天晴下雨,不管酷暑严冬,黄崇发天天总要去看一次。
大家说崇发管这水库,更加辛苦,年终时,决定补助他一百二十元现金。黄崇发拿着这笔钱,心里就翻腾:“管水是我的责任,为革命,为集体,还能讲价钱,多得报酬?”他把这笔钱交还了生产队。队长拗他不过,只好和大队商量,给他补记三百工分。
胸怀全局
当管水员,要不辞辛苦,公而忘私,还要有处处从全局出发的共产主义风格。
湾溪,上与本社光明大队相接,下与高安县相邻,锦江和锦惠渠左右擦边而过。到了天旱时刻,本大队十个生产队的用水要合理安排,与上下游的关系也要妥善处理。黄崇发常说:“一碗水要端得平,一颗心要为全局。”上游需要水时,他宁愿让兄弟大队白天先放,等到晚上大家休息了,他一人在田间放水。对待下游,他总是细水长流,节约用水,从不浪费,好让下游得到足够的灌溉用水。
一九六四年夏天,天旱地裂,田里急需要水。黄崇发按照各生产队的田亩顺序,一个一个打开田缺灌水。水流到自己生产队(第四队)的田坂时,他想到别队更迫切需要水,便毅然决然地把本队的田缺关起来,让水流往别队的田里。
正当别队的田已灌好了水,准备再灌本队的田时,锦惠渠突然发生故障,水断流了,本队二十多亩田干得发裂。许多人赞扬黄崇发先人后己,做得对,也有个别人说:“崇发的心象牛角,专往外弯。”“崇发做事净是吃亏,做蠢事。”
“我真蠢吗!我还不想要四队多增产吗?一个队增产有什么用,大家都增产,队队都增产,对革命贡献才大。为革命种田,就不能象瞎子烤火一样,净往怀里扒。”
事过不久,锦惠渠又通水了,这二十多亩田终于得水,同样获得了丰收。
耐心帮助
铁在炉中炼,刀在石上磨。黄崇发在革命思想的哺育下,在集体经济熔炉的冶炼中,视野越来越开阔,胸怀越来越宽广,力量越来越感到使不完。
湾溪大队有三个管水员,黄胜士做起事来图快,常浪费水;黄波成做起事来慢吞吞的,有时下暴雨田缺未关也不急。崇发心想: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麻纱难扯断。干革命,就要团结大家,共同为革命使劲。
他找到黄胜士,和他象兄弟一样的谈心:“我们放水不能做急张飞,要节约用水。”
可是黄胜士说:“水又不是油,浪费一点有什么关系。”
黄胜士的思想根子暴露出来了。崇发对他诚挚地说:“我们种田,不光是为自己吃饭穿衣,湾溪增了产,还要看其他地方是不是增了产?湾溪人的生活好了,还要看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增产粮食的需要,还要看到全世界的革命事业。”经过崇发和队里其他干部耐心的帮助,黄胜士思想觉悟提高了,以后就很少浪费水。对待黄波成,崇发除了思想上的帮助,还根据波成动作慢的情况,主动向大队要来了一百来亩原来是波成看水的田,分到自己名下管。崇发还有意识地和他在一起,在需要的时候帮助他看水。黄波成深受感动,慢慢学到了崇发的高尚风格,也学到了崇发管水的技术,管水的数量、质量都有提高。
他看到有的妇女晒谷掉谷,就细心地将掉的谷扫起来,交给队里;他看到田里有来不及收上岸的稻草,就不声不响地将稻草收上来;他看到通往田间的路被踩坏了,人、牛不好过,又不声不响地搬来了大石头,把烂泥路改成了石板路;他看到个别社员夏收时不愿打水禾,就一面耐心说服,一面带头打水禾。
“崇发是一个不晓得疲劳的人,看到谁的思想抛了‘锚’,就要讲一讲;看到队里有忙不过的事,就要做一做。”“崇发一心为革命,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事都愿做,什么事都做得好。”
这就是湾溪人给他的评价。
(原载《江西日报》,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