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积极为农民设计结实经济的住房 改进我国农村建筑是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建筑设计者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为农村建筑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是没有“名堂”,而是大有“名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19
第2版()
专栏:

积极为农民设计结实经济的住房
改进我国农村建筑是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建筑设计者应该重视这项工作。为农村建筑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不是没有“名堂”,而是大有“名堂”
我们是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技术干部,一九六四年十月到北京市通县徐辛庄公社内军庄生产大队的。这个大队的房子大都很简陋,百分之七十是泥土房,砖瓦房只占百分之三十左右。有百分之三十的贫下中农住房比较困难,其中有百分之十五正做盖房的准备。
怎样帮助农民盖好房子呢?我们在这个大队作了试验。
在试验之前,我们对当地建筑进行了一些调查分析工作,感到这个地区的建筑有很多优良的传统和习惯作法。这个地区的建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土坯就是其中最经济的建筑材料,农民不用花钱自己就可以做。土坯的保温、隔热比砖的效果还好。土坯炕既是最经济的取暖设备,每年又能制造大量的炕坯肥料。但是当地的建筑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除大木料用得过多,使房子造价过高以外,由于泥顶房容易漏雨,每年五、六月农业生产大忙季节,每户都要花上七、八个工抹一次屋顶,耽误了农活,把可以做肥料的炕坯土抹在屋顶上,也很可惜。另外屋顶容易漏雨,墙身又没有很好的防潮措施,土坯墙也很容易损坏。
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中,就采用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办法,把优点部分继续保留和发展,把缺点部分用科学的办法加以改革。如土坯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可是它的最大缺点是怕水,一遇到水就变成了一摊泥。如果要发展土坯围护结构,一定要解决屋顶不漏雨的问题。如果屋顶能用比较经济的材料做,既耐久,又轻,不容易漏,就可以大大地改进承重结构。因此,我们就把屋顶、承重结构、土坯,作为试验的主要项目。
这样确定了之后,我们通过“三结合”的办法——设计人员、建筑小组、盖房的用户相结合,共同来搞试验。开始我们计划给一户三口人的贫农盖两间试验住宅。这家原先有两间土房,由于学校盖房给拆掉了,大队正准备给他盖房子。这两间房子,我们为节约木材,想用钢筋混凝土做框檩硬山搁,来代替木结构承重;同时想提高它的使用效率,把一明一暗的习惯平面设计改变一下。但是,当我们和户主商量的时候,户主不同意。这时,正好大队想把几间旧房盖成俱乐部,我们就抓住这个机会做试验。
这个俱乐部共有五间房。我们决定两间用钢筋混凝土硬山搁檩(檩条是当地青年瓦工在我们的指导下自己做的),屋顶厚厚地铺上一层秫秸,用当地的废窑碴做了白灰焦碴屋面。三间采用了人字屋架承重(代替了大柁),檩条用的很少,稀铺望板代替了用木料较多的椽子。屋面部分,我们采取了土洋结合的办法,做了一层油毡,面上抹上混合泥(粘土、砂、白灰、青灰和滑秸)做保护层。五间房都采用了土坯及碎砖做围护结构,砖柱承重,土坯墙心外面又抹了一层混合泥做保护层。这样既节省了大量木材,又节省了一部分砖。同当地习惯作法比较起来,那两间社员要用两立方米木料,而我们只用了零点二立方米木料;那三间社员要用四立方米木料,而我们只用了两立方米木料。五间房总共才用了五千块砖。同当时一户新盖的五间泥顶砖房相比,他花了二千二百元,我们总共才花了一千二百元。而我们盖的房子从适用和美观方面来看,都比现有的房子要好。
当我们在盖房的时候,社员们纷纷来参观。有的说:“这新鲜玩艺儿不错”。有的说:“这玩艺不一定保险……”。房子盖好以后,社员们看到比他们盖的房子好,花钱又少,这下子才真的相信了。就连那个怀疑钢筋混凝土檩条的户主,也后悔起来。有一位正准备盖房的老大爷,参观了这座房子后对我们说:“你们盖的这新式房子挺棒!明年俺盖房也照你们这个样子盖。”一位参加这次试验工作的瓦匠,马上把自己的屋顶按照我们的做法抹了混合泥。一位木工,准备把自己的窗子按照我们的新式样改装。几家正准备盖房的户主,亲自找上门来,要求拿他的房一起和我们搞试验。
通过这次试验,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改进我国农村建筑是一项重要任务,每一个建设者都应该重视这项工作。
过去有些设计人员,觉得农村的房子简单,搞不出什么“名堂”来,不如在城里设计高楼大厦有意思。我们觉得这种思想是十分错误的。首先,我国农村人口占六分之五,绝大多数是贫农下中农,如果我们真的是为人民服务的,那就没有理由轻视农村的建筑。其次,农村建筑是个广阔的天地,有许多特殊的问题,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农村建筑不是没有“名堂”,而是大有“名堂”。
为了改进农村建筑,仅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问题来和大家讨论:一、农村建筑试验,不单纯是居住房屋的试验,应该包括建筑材料、结构和建筑本身等方面的试验。当前特别需要改革的是材料和结构部分。
二、改革农村建筑,应该从实际出发,对于长期历史形成的农村现有建筑,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
三、农村建筑,以就地取材为主,辅之以国家能大量生产的工业品的利用。
四、改进农村建筑,还应该重视和改进生产性的集体经济用房,象仓库、牲畜棚、猪舍、薯炕、薯窖等。
五、建筑试验工作,我们不要自己单独进行,应该同当地的瓦木工、有经验的老农、农村知识青年相结合,共同讨论,一起动手。试验过程也就是培养当地技术力量的过程。
六、试验工作不仅要同当地技术力量相结合,而且要同用户相结合。经济、适用、材料、结构、外形等方面,都要和他们一起商量,正确处理“三结合”中出现的一切矛盾。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
赵礼刚 陆琪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