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自力更生,又好又快地改造低产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1
第5版()
专栏:

  自力更生,又好又快地改造低产田
  中共浙江省金华地委书记 李学智
浙江省金华地区位于浙江西部,是一个红黄土丘陵地区。树木和河流都比较少,容易受旱,土质很瘦,历来是个低产地区。一九六二年以前,我们就做了一些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但成效不大。一九六二年以后,我们认真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发动群众,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全区在继续提高高产田产量的同时,由点到面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造低产田的群众运动,特别抓住全区六十多个一千亩以上的大低产畈为重点,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由于低产田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一九六四年,全区亩产三、四百斤的低产田,由一九六二年的一百十七万亩,减少到三十万亩。一九六四年,虽然遇到了一百多天的大旱,但全区粮食总产量仍比一九六二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五,平均亩产比一九六二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三点三。今年春天,又遇到了低温阴雨的天气,早稻仍然比去年增产,特别是低产田,增产的幅度较大。
通过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改造低产田对我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改造低产田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必须突出政治,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认真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全面规划,蹲点试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抓住重点地区和关键性措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同时,领导既要蹲点,又要抓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才能使改造低产田运动不断地向前发展。
改造低产田必须具有革命的精神状态
领导农业生产和其它工作一样,总是要碰到困难的,问题是在于对待困难的态度,在于有没有革命的精神。当我们在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中,遇到困难,成效不大的时候,有些同志对领导重点应否抓低产田,发生了怀疑。有的同志认为抓高产田效果快,容易创造出高额产量,可以树立旗帜,带动低产;同时,高产田条件好,干部强,工作好开展,容易搞出经验,而低产田底子薄,困难多,工作吃力,难以树立榜样,搞出经验。还有一些同志对改造低产田缺乏信心,认为低产田生成落后,不可改变;担心改造低产田,花成本大,不合算,收不到效果,反而要影响高产田和中产田。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使我们认识到,领导农业生产要有雄心壮志,在战略上藐视困难,发扬勇于实践的革命精神。我们相信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客观规律,低产田是能够改造好的。如果不相信这一点,那么就谈不上领导农业生产的革命,谈不上取得改造低产田的胜利。因此,避重就轻,知难而退的精神状态,停止不前,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状态,都是应当批判的。同时,我们还认识到,领导农业生产还要在战术上重视困难,善于斗争,胜不骄,败不馁,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从事,因地制宜地、实事求是地、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不断克服困难,争取改造低产田的胜利。
思想问题解决以后,我们就深入下去调查研究,总结过去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学习、调查,首先使我们认识到,低产田是我区农业生产上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虽然高产田有高产的经验,但是,我们搞农业生产的目的,是增加总产量,光抓小面积的高产田,即使能创造高产,对增加总产量的作用还是很小的。如果只到条件好的高产队去创造高产典型,而不把重点放在抓低产田,创造低产田变高产田的经验,这样就不可能突破薄弱环节,总产量就不能较多较快地增长。还要看到,如果低产田上不去,高产田容易产生自满松劲情绪,低产田一上去,就可以鞭策高产田继续前进。大量的低产田上不去,不仅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牵制,林业、畜牧业、副业的发展也受到影响,这样,《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就难以实现。因此,大量低产田的存在,是我区农业生产上一个主要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就会影响到其它矛盾的解决。其次,低产田面积大,占全区粮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增产潜力也大,如果把低产田普遍提高到中产田的水平,就可以增产几亿斤粮食。而且这些田大部分集中在田多人少的平原产粮区,是我区的商品粮基地,增产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大。不错,为了改造低产田,投资确实要大一些,但增产的粮食多。从成本开支的绝对数看,投资是增加了,但是,从占产量的比例看,反而是减少了。低产田改造好了是可以长远得益的,开始适当地多下一些本钱,是完全应该的。第三,这些低产地区,由于长期落后,基础差,底子空,收入少,群众困难较多,集体经济发展较慢。因此,群众更加迫切要求革命,这些地方也特别需要加强领导,帮助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第四,从长远看,改造低产田也是一项最大的、综合性的农业基本建设,是建设稳产高产区必须解决的前提,是我区广大群众向自然界作斗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也是锻炼和培养人材最好的课堂。
总之,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象我们金华低产田面积这样大的地区,领导既要抓高产田,又要抓低产田,而且重点应当放在抓低产田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大幅度地增加总产量,大面积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用更多的商品粮支援国家,同时不断地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确实是多快好省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
全面规划,蹲点试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改造低产田的过程,同时是我们不断摸索、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过程。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不断的总结,才逐步认识到低产田的一些内部联系和外部关系,认识到改造低产田的一些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初步找到了改造低产田的一些有效方法。
开始,我们一般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片面和事物的外部联系。在工作上往往孤立地抓某一项增产措施或治理某一种病根。例如,开始我们只孤立地看到了低产田,对山水田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因此就田改田,只抓田间作业的改进,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结果收效不大。实际上,瘦田和荒山是同时并存的,由于山上树少,水土流失很严重,一下雨就有大量的黄泥水冲入田内,这种水酸性很重,群众称为“毒水”,对土壤和农作物损害很大。经过多次实践,我们才认识到这个问题,明确了治山治水治土相结合,并以治山为主的思想,在全区展开了大规模的绿化造林和兴修水利运动。在改造低产田的具体措施上,也是这样。例如,一九五八年,有的地方看到低产田耕作层浅,就抓深耕,但是,这些田本来很瘦,耕作层以下的生土就更瘦,只把生土翻上来,不结合施肥,结果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在改造烂水田的时候,有的地方单纯抓排水,没有同时解决灌水问题,不了解这种田土质粘性很重,容易板结,只排不灌,反而使土壤肥分被固结,造成减产。后来我们采取排灌结合、水肥结合的办法,深沟排水,浅沟灌水,排出“毒水”,灌入好水。当年灌水种上绿肥(紫云英),并采取以磷增氮办法,提高绿肥产量,次年有了大量有机肥,就可以克服土壤板结的毛病,获得大幅度增产。在改革耕作制度的时候,有的地方没有认清它和当地的气候、水利、肥料等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一下子把双季连作稻扩大得很多。根据我区气候规律,差不多每年都有秋旱,小旱四、五十天,大旱百天以上,因此,抗旱能力一般在九十天到一百天以上,才能种双季稻,否则不能保收。
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低产田的病根是多方面的。除了土壤本身的毛病以外,这些田的耕作制度、管理水平和作物品种等都比较落后。一般一年只种一熟单季晚稻,品种大部分是耐旱耐酸而产量很低的老品种,粗耕淡种,管理失时。因此,在改造低产田的时候,必须从水、肥、土、种、管、改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根据我们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是水、肥、土,在解决水、肥、土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制、改种和改进田间管理,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这是改造低产田的共同规律。
我们不仅要认识改造低产田的共同规律,还要具体分析和认识它的特殊规律,因时因地制宜,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如兴修水利,要根据作物需要和各地的条件,充分利用江、河、湖、溪、塘、库及地下水等各种水源;山区、丘陵要大力植树种草,封山育林,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排水和蓄水要结合,以蓄水为主,在蓄水上,做到大、中、小结合;自流灌溉、机电灌溉和人力灌溉相结合,以低(低坝)、小(小型)、散(分散)、群(依靠群众)为主。以磷增氮、养猪积肥,是解决肥料的主要途径。用磷肥可以增产绿肥,用绿肥养田、养猪,猪粪又可以肥田;用磷肥也可以增油(油料作物),油可供人吃,油饼可喂猪,猪粪又能肥田。这样,达到增粮、改土、吃肉一举三得。草子多,猪多,肥多,粮多,粮丰畜旺,循环往复,就可以更好地实现“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方针。改革耕作制度,要从实际出发,采取适合自己条件而又高产的耕作制度。水利条件好的,可以推广双季连作稻;水利条件不好的,可以搞老三熟或水旱轮作;水利条件差的,也可以搞麦薯(小麦加番薯)两熟,这些做法都可以达到高产。高产是目的,为了实现高产,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耕作制度,切不能不顾条件、不求实效地盲目推行一种耕作制度。
总之,在改造低产田的时候,既不能没有重点地齐头并进,又不能机械地分阶段、单打一,而要采取“全面规划,蹲点试验,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凡是这样做的,就可以较快地收到效果。例如,地委改造低产田的试点——石门农场西迷塘垅,是一片黄泥低产田,由于运用了这个方针,着重抓住以磷增氮,同时抓了开沟排水、保土、改制、改种等措施,经过一九六四年一年的改造,亩产就从一九六三年的二百五十七斤增加到八百四十二斤。
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在改造低产田工作中,要坚持自力更生,放手发动群众,对于重点地区和关键性措施,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法,才能使有限的力量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低产田的特点一是缺水,二是缺肥。许多地方解决水利以后,产量仍旧上不去。为了解决肥料问题,曾想过许多办法。靠猪肥,低产地区一般口粮较紧,饲料来源少,想在短期内养很多猪有困难;靠土杂肥、农家肥,不但花的劳力很多,而且数量远远不够;靠绿肥,这是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过去在高产田可以种好绿肥,低产田一亩只能收二、三百斤。肥料问题成为改造低产田一个突出的关键问题。低产田为什么长不好绿肥?我们进行了土壤化验,发现这些土壤中严重缺磷,酸性很强,因此绿肥生长很差。一九六二年秋,地委就亲自搞试验,在秋季作物中施用磷肥,效果很好。当年冬季,就进行多点试验,结果普遍获得成功,历史上不种绿肥的田,都长得很好。不施磷肥的田鲜草子一亩只收几百斤,而施过磷肥的田都在二、三千斤以上;随着草子产量的提高,粮食产量也很快上升。例如,金华马海地大队,在水利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产量仍停留在三百斤左右,一九六二年春,试验以磷增氮,草子获得丰收,当年粮食亩产就提高到五百十斤,冬季进一步扩大绿肥面积,并普遍施用磷肥,一九六三年,粮食亩产达到八百七十三斤,一九六四年,百分之八十的田种了绿肥,每亩收鲜草子七千多斤,粮食亩产达到一千零四斤。由于以磷增氮的成功,肥料多了,土壤也改良了,一季稻改成双季稻,高产品种也推广了,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社员口粮增加,养猪也迅速发展。
地委总结了以磷增氮的经验,认为这不但是改造低产田的一个关键措施,而且对高产田也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于是就集中全区各方面的力量,狠抓以磷增氮的措施。工业部门以试制和生产磷肥为中心,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工业潜力和技术力量,因陋就简,土法上马,自力更生,三年中办起了六个磷肥厂,今年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十万多吨。商业部门重点抓磷肥的调运和推销工作。银行贷款、地方资金有重点地使用。科学研究部门也到低产田搞磷肥试验。同时,我们还要求各级领导和各部门都亲自动手搞科学试验。全区地、县、区、社四级共搞了五百多个试验点,大队、生产队普遍搞了试验田,磷肥厂、供销社等部门都建立了磷肥试验基地。从一点到多点,从小面积试验到大面积推广,迅速形成一个大规模的以磷增氮的群众运动。绿肥面积从原来六十多万亩增加到一百九十八万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低产田都种上了绿肥。由于突破了这个关键,打破了生产上停顿不前的局面,产生了良好的结果,找到了多快好省地改造低产田的途径。
在地区上,我们抓住低产田比较集中的县和公社,适当加强领导力量、技术力量和物质力量。同时,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最难治理、影响较大的低产畈或低产垅作为重点,组织有关社、队参加,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一片一片改、一块一块治。这样做目标明确,力量集中,立竿见影,振奋人心;同时可以突破重点,四面开花,榜样鲜明,影响很大。例如,衢县杜泽区东塘畈有二千七百一十二亩耕地,产量很低,从一九六三年秋冬开始,杜泽区委集中力量改造这片落后畈,首先开沟排水,当年种上绿肥,以磷增氮,第二年亩产鲜草四千多斤,又全部种上双季稻,并推广了一部分矮秆良种。由于他们集中力量抓好了水、肥、土、种、改制等五项重要措施,一年时间亩产从五百五十五斤提高到八百一十七斤,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对周围低产田的改造工作,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过去,我们改造低产田一般以社、队为单位进行。但低产田往往是一畈一畈、一片一片的,在一个畈中,土质、水利和耕作制度等情况大体相同。后来,我们以畈为单位,组织有关社、队参加,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在所有制、作物安排、派工、分配等方面仍以队为单位。这样在生产的每个重要环节上,可以一齐发动,互相配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容易取得显著效果。
以点带面 继续前进
在两年多改造低产田的工作中,各地都出现了许多先进单位。对这些先进单位,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抓住先进不放,积极推而广之。领导蹲点总结高产经验,并且迅速落实到低产田上去,真正做到点面结合。在组织上和具体方法上,采取了各种形式,开展比学赶帮超运动。先进经验很快在面上传播开来,使先进的点变为先进的面。
另一种态度是,有了一点先进样子,就骄傲自满起来,不宣传、不推广、不发展,对面上放松领导。这些地方虽然有很多好的经验,但不能很快推广到面上去,因此,整个工作不见起色。他们不了解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有了一些先进典型,但决不能因此而停顿下来。点是少数,面是多数,抓点为了面,树立先进为了带动后进。光有了点,不去指导和推动面,抓了少数而丢掉多数,点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点里生产搞好了,但面上还有大量的队生产上不去。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加强领导,改变低产面貌。如果我们漠不关心,甚至置之不理,不愿意到更多的低产队去,不愿到困难的地方去,不愿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这就会脱离群众的。我们应当加强群众观点,既要抓先进,更重要的是抓后进。哪里的产量低,困难多,工作落后,就蹲到那里去,领导群众革命。
这几年实践证明,有了先进样子,只要领导能认真组织推广,既抓先进,又抓后进,既抓好点,又抓住面,就可以以点带面,使改造低产田运动出现一个大面积、高速度发展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