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学外地经验,想本地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1
第5版()
专栏:

  学外地经验,想本地措施
  中共河北省静海县委代理书记 孙志远
今年夏天,我们去江苏省启东县参观,看到启东县的庄稼长得确实好,经验相当丰富,于是就联想到如何根据我们静海县的情况,学习和推广这些经验。
首先,我们分析了启东县与静海县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两县的“共性”是自然条件差不多,都是退海、低洼、盐碱、多灾。但是,两县又有不同的特点。首先,水利条件不同。启东是自流灌溉,排泄直通入海;静海封闭洼淀,需要机电排灌才行。其次,启东地少人多,每人平均一亩三;静海是地多人少,每人平均三亩六。再次,启东雨量大,蒸发小,无霜期长;静海雨量小,蒸发大,无霜期短。最后,启东压绿肥多,秸秆还田,牲畜少,不缺草;静海牲口多,饲料不足,不能够用草压绿肥和秸秆还田。
因此,对于启东县的经验,应当从我们县的实际情况出发,加以研究和推广,不能生搬硬套。但是,启东县的同志有彻底革命精神,他们运用毛泽东思想来指导复杂的生产斗争;他们总路线的红旗越举越高;他们始终坚持大搞群众运动;他们狠抓科学实验,让科学为生产服务;他们有革命化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所有这些都是本质的东西,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只有学习了这些本质的东西,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静海县改天换地的措施。
应当看到,静海县的人民群众在与自然斗争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例如,静海县的贾口洼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当地群众经常要与水灾作斗争。在斗争中,群众既学会了跟“老天爷”打“游击战”,又学会了跟“老天爷”打“阵地战”。所谓“游击战”,就是根据客观规律与水争地,与天争时,抓紧水与水之间的空隙抢种抢收,向洼地要粮;所谓“阵地战”,就是适应水的特点,利用水的条件,发展苇、蒲、藕等水生植物,积水以后,治鱼、救灾。这些经验,也是在制定我们县改天换地的措施的时候,应当加以考虑的。
我们是如何学习外地经验,考虑本地措施的呢?我们在制定增产措施的时候,考虑了下列几个问题。
产量低和高的问题。我们县的单产和总产都很低,但是,低中有高。去年,我们县闹了灾,产量不高,也有亩产千斤的稻田。今年小麦生产条件并不好,但是,仍然还有七千五百亩小麦亩产在四百斤以上。把这些高产点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就可以使更多的低产田获得高产。
种籽劣和优的问题。因为受灾,年年靠外地支援。有的同志认为各地支援来的种籽杂,没办法分优劣。但是,把“杂”字剖开来分析,确实大有文章可做。“杂”中有优有劣,优种多得很。只要发动群众选种,就可以选出优良的种籽。
科学种田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只有在稳产后才能科学种田,在多灾的情况下,不能科学种田。其实,具体分析一下“多灾”的原因,有些是由于不科学种田造成的。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去种田,避灾抗灾也是可能的。
施肥与不施肥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大洼不施肥,其实,“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什么地也需要施肥,而且,群众中有许多好的积肥经验,也有许多样板,应当总结推广这些经验。
排和灌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低洼地区只要解决排涝问题就行啦,因此,对排涝抓得较紧,对灌溉抓得不具体;有的地区抓了灌溉又忽视排涝,两种做法,都有片面性。正确的办法是排灌相结合,冬、春灌,夏、秋排,既抗旱,又除涝,兴利除害。
我们就是这样的制定了静海县的增加农业生产的措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