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红在样板 专在样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4
第3版()
专栏:

  红在样板 专在样板
  杨立炯
我们到吴县望亭公社蹲点搞样板已快两年了。通过搞样板,我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也改造了主观世界,向思想革命化的道路前进了一步。思想革命化促进了工作革命化。在领导干部、科学技术工作者、农民群众三结合的样板阵地上,农业科学实验工作呈现出一片新的气象。
一九六三年二月,党提出大搞以样板田为中心的农业科学实验运动的号召,当年年底,我们接受任务到吴县望亭公社蹲点搞样板。初下样板,大家认识很不足。任务是新的,条件也是新的,但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旧的,科学试验中的老框框还存在。我们一蹲下去,不是深入调查研究,向当地群众学习;而是在蹲点的生产队做了较多的小区对比试验,观察记载项目和在机关里做的一样烦琐;精力都花在这些工作上,脱离了大田生产,脱离了群众。我们只管示范推广陈永康经验,没有总结当地群众的经验;在制定各项技术措施之前也很少和群众商量;因而具体情况了解不多,有些技术环节就抓得不准。例如,我们不了解当地水稻秧田的施肥情况,光强调三叶期追肥的重要性,未强调施足基肥,结果秧苗肥力接不上,苗不粗壮。研究养猪问题,不去和群众商量,而是热中于搞饲料定额试验,叫社员称重量,观察这样,记载那样,根本行不通,只好半途而废。
有的人身在生产队,心在实验室,说什么“象我这样的人蹲在这里,简直是浪费”。有的人认为“在样板上只能卖陈药,有出无进”。不少人觉得生产与科研,点与面,综合研究与专业研究有矛盾,不好解决,因而心情不舒畅。我们在机关搞惯了专业的科学实验,对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信心不足。这些表面看来是方法问题,实质上是世界观问题、群众观点问题。
在三大革命运动中锻炼成长
样板是验证主观是不是符合客观,理论是不是切合实际的场所,也是考验人的熔炉。在样板上,任何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想法、做法,总是要碰壁的。我们在机关内,可以关起门来搞科学实验,但是到了样板上,“三脱离”的做法逃不过群众的眼睛。一个科技人员为了要看看水稻在重肥条件下,到底能长出多少个穗子,要社员在一块地上施了很多牛粪。群众说:“我们不能单靠你几棵稻王吃饭,这样种田我们学不上。”就这样,我们受到了群众的批评监督,生产观点也逐渐加强了。
下田劳动,对知识分子来说也是一场斗争。但是看到群众的辛勤劳动,妇女们既要在田间劳动,回家还要带小孩、煮饭、洗衣服,连十四五岁的孩子们,也愉快地参加劳动。在这种气氛下,你架子再大也坐不下来。
以前,我们对农村阶级斗争缺乏感性知识,对三大革命运动互相结合、以阶级斗争为纲体会不深。初到望亭搞样板,在选点时,只考虑代表性,队干部是不是有能力,没有作阶级分析,没有树立依靠贫下中农推广先进经验的思想,结果技术措施虽抓得多,但推广起来很吃力。事实教育了我们,不抓阶级斗争,没有阶级观点,先进经验是推广不开的。年底,我们做了一年来的思想小结,重点检查了阶级观点、生产观点与群众观点,并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运动中,锻炼和改造自己。
从生产出发 确定研究课题
随着阶级观点、生产观点、劳动观点的逐步提高,我们确定研究课题逐步地由从学科出发,转而从生产需要出发了。
搞品种工作的同志,过去在机关里习惯按一定的程序搞小区比较试验,初到样板,还怕没有工作可做。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发现当前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品种问题很多,例如:怎样把一个公社的种子搞纯?在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品种怎样搭配?我们就把这两个问题作为品种工作的重要课题。这样做很对头,小麦的种子纯度原来只有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经过一九六四年夏收时选种、留种后,第二年的纯度已达到百分之九十六至九十八,还总结出一套在公社范围内搞良种繁育的制度与方法。另外,我们还发现群众对选育良种很感兴趣,为什么不发动群众来选更好的品种呢?这个题目也列为品种工作内容之一了。土壤肥料工作最初只考虑高产土壤特性以及各种化肥的肥效问题,不少课题是从机关带下来的;后来发现生产上迫切要解决的是开辟肥源问题,如:怎样能把绿肥单产从现在一千多斤,提高到六千多斤、八千斤,和怎样在稻田养好绿萍等。望亭公社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白土,尽管这种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并不低,但稻麦产量不高。在这些实际问题面前,土壤肥料专业就把提高绿肥单产、稻田养萍和改良白土等问题作为重点课题。
为了集中各个专业的力量为当前生产的迫切任务服务,今年我们把十几个专业按任务分为六个组,一是水稻高产组,二是夏熟作物高产组,三是开辟肥源组,四是技术培训组,五是多种经营组,六是农业机械、水利组,各专业根据总计划制定分组计划。这样就从组织上把专业统一在任务之下,专业的活动与生产联系起来了,做到任务带学科,使学科更好地为生产服务。
小区试验和大田总结
过去,我们研究高产技术问题时,习惯做小区试验。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某一技术措施的增产作用。下样板后也将这种方法带来了。但一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小区试验的研究方法不能适应大面积生产的要求。因为一项技术措施不是孤立的,不同类型品种、不同茬口以及不同土壤肥力都有不同要求,不能千篇一律。在一个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反映出大面积生产条件下的客观规律。
在样板田上经过一段摸索后,我们已经从小区试验的圈子里跳出来,以总结大田高产经验、系统考察典型田块为主。
样板队里的许多群众都在研究与应用陈永康的经验,每一块田都在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争取高产。这就是很好的大研究、大试验。如果分类定田进行系统的观察记载,水稻成熟前与群众一起进行田头评比,对同一类型田块进行比较,从产量的差距,排出长势长相的差距以及技术措施上的差距,找出获得高产的原因与关键技术措施,再结合面上的资料综合加以分析,就能得出比较完整的结论。我们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已经总结出把陈永康经验用到“农垦五十八号”品种上去的有关育秧、施肥、栽插季节和密度等技术关键,并且把这一整套技术概括为五个阶段二十八项农活,每项农活又根据“农垦五十八号”品种的特点提出规格要求、具体作法与不同条件下灵活掌握的原则,在样板田上参考应用,通过今年的实践,再进一步修改补充,指导来年生产。
大田总结是以群众经验为基础的,在大田上进行系统观察,可以从运动中观察问题,而不是在静止中观察问题,条件比较切合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也比较可靠。大田总结可以使生产与科学实验紧密地结合起来,高产出科学,产量提高了,经过系统观察研究,就可能总结出规律来。
投入到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中去
以样板为中心的农业科学实验工作,是落脚在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基础上的。不掀起大规模的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单凭少数科技人员单干,是打不开局面的。
一九六四年望亭公社办了一所业余技术学校,又为二百五十二个生产队短期培训了一批种子员、施肥员、管水员、植保员,建立了四十九个科技小组,在生产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一开头我们在思想上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培养农民技术队伍与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作为根本性问题来抓,而是抱着任务观点,因之,工作总结少,改进少。
我们总结了过去一年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搞科学实验必须依靠群众,必须把培养有科学技术水平的农业劳动大军,开展群众性科学实验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抓。首先加强了这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成立了专业小组来具体抓这项工作。开展一组(科技小组)、二校(技术学校与民校)、三田(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五员(种子员、施肥员、管水员、植保员、技术员)的活动。公社分五片建立五个政治技术学校,科技人员分片上课,培训社、队干部与生产队技术员。这个学校既是讲解政治和农业技术的讲堂,又是公社讨论与贯彻生产措施的场所。
望亭样板,以推广陈永康经验为中心,做出样子,在当地党委组织领导下,对苏南太湖地区分阶段进行了技术辅导与交流工作,促进了大面积增产。
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前进
一年来,通过样板的实践,科技人员开始从“三脱离”走向“三深入”,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了,科学工作者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了,在革命化的道路上开始迈进了一大步。领导、群众、专家三结合搞样板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望亭公社在一九六四年水稻增产百分之十八的基础上,今年二万零七百亩三麦,比一九六四年增产百分之四十八;油菜亩产,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六十八。这样大幅度的持续增产,是十分振奋人心的。
两年来样板的实践,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摸索到一些经验,但只是开始。我们一定要遵循毛主席的教导,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前进,红在样板,专在样板,在这三结合的科学实验阵地上,闯出一条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科学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