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样板田怎样在群众中扎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4
第3版()
专栏:

  样板田怎样在群众中扎根?
江苏省苏州专区运用样板的方法领导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也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不久前,记者到这个专区访问,许多领导干部对我们说:要使各级的样板田真正发挥带动大面积农田增产的作用,样板田必须在群众中扎根。这个根子扎得越深,也就越能不断地把样板田的先进水平变为大面积的水平。这是大家从实践中得出的共同体会。
最会说理的样板
层层设点示范,以点带面,有组织有领导地推广劳动模范的丰产经验,是苏州专区促使样板田在群众中站住脚,扎下根,带动大面积增产的一条重要领导措施。
苏州专区是粮食高产地区,水稻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一九六二年,全区的粮食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广大干部社员面前出现了一个新问题:怎样使粮食生产发展到更高水平?苏州地委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推广劳动模范的丰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提高耕作水平,是大面积高产更高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一九六三年便着手在全区推广全国劳动模范陈永康的水稻高产经验。
开始,有些人说:“陈永康的经验听说好,就是没看到。”有的怀疑:“陈永康的经验花工多,要求高,万一耽误了季节,结果是驼子跌跟斗,两头不着实。”也有的说:“陈永康的经验,只能试验田增产,不能大块田增产。”
用什么办法去解答农民的问题和消除他们的疑虑,使推广陈永康的经验变成群众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动呢?苏州专区的经验是,一不靠行政命令硬性推广,二不靠一般化号召。而是从农民的特点出发,采取层层做样子、树样板的方法,用活的事实去说服和影响群众。
一九六三年,苏州专区按照农业经济区域,在不同条件的生产队,设置了二百四十多个推广陈永康经验的示范点,这里头有陈永康和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水稻专家参加实验的中心示范点;有县社两级领导干部、农民群众、技术人员“三结合”的示范点。从育秧到中期、后期管理,都按陈永康的技术措施,先在中心示范点做出样子,然后组织各级示范点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现场参观。一看陈永康技术操作表演;二听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三学先进技术和经验。然后,各级示范点再进行连环示范,组织附近的社队干部和社员现场观摩,传授技术经验。陈永康和其他水稻专家还有计划地到县、社示范点进行现场表演,作技术报告和具体指导。
从此以后,陈永康的水稻丰产经验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得到了推广。一九六三年全区五百九十一万亩水稻,平均单产达到六百零八点六斤,比上年增产百分之十七,而各级示范点的水稻单产,一般比周围条件大体相同的社、队增产百分之十左右。一九六四年更系统、全面地推广了陈永康的经验,全区五百八十九万亩水稻达到平均单产七百五十二点二斤的水平,比一九六三年增产百分之二十三。今年,陈永康的经验推广得更好。
贵在有直接经验
在推广陈永康经验的基础上,苏州专区各地的样板,不断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单项样板向综合性样板发展。许多领导干部从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领导干部蹲点,特别是地委、县委的主要领导干部亲自蹲点办样板,才能使各级样板田的根子扎得更深,更充分地发挥样板田带动大面积增产的作用。
过去两年,有一段时间主要是技术人员蹲点;另一段时间,主要是行政业务部门领导干部蹲点,党委主要领导干部蹲点的很少。因此,党委在指导工作时,往往没有第一手材料,只能运用第二手材料。今年春天,各级党委学习了党的有关指示,认真检查了思想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认识到,只有领导干部亲自蹲点搞样板,取得直接经验和第一性资料,才能更好地做到以点带面。因此,各级党委就把领导干部亲自蹲点搞样板,作为一项领导制度固定下来。在具体活动中,有些县委的主要领导干部,大体上以三分之一的时间蹲在点里,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三分之一的时间跑片,了解面的情况,研究和解决面上工作中的问题;以三分之一的时间集体研究全县工作,决定全县性的重大问题。
为了更好地运用点的经验指导面的工作,他们还在组织领导方面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今年,苏州专区把各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搬到样板田里,使技术推广站同样板田的设置完全结合起来;同时按照农业经济区划,全区组织了四十多个辅导区,每个县有五、六个辅导区,每个辅导区一般指导四、五个公社。各个辅导区都由蹲点的县委领导干部负责。区内又以样板田为中心,联系有关社队,组成了技术推广网和比学赶帮网。蹲点的领导干部通过“一区二网”的形式,可以及时把点的经验推广到面上。同时,由于在辅导区内组织了社、队短距离竞赛,也就更有利于组织群众运动,使一点红,变为一片红、全面红。
过去群众称有些领导干部是“布谷鸟”,飞来飞去,只会催收催种,解决问题不深;现在蹲了点,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看得准,抓得狠,干得实在了。实践证明,农业样板田是领导干部参加劳动的基地,学习生产的基地,推广先进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的基地,取得农业战线上三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地。
经验是不断丰富的
苏州专区开始办样板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种现象:有些县、社领导干部一头钻到了推广样板田经验的圈子里,不注意总结面上的经验,结果面上有些社队发展和创造了新的经验,大踏步前进了,而点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后来为了使样板田真正扎根子,他们就注意总结面上群众创造的先进经验,补充、丰富和发展点上的经验,做到点面互相推动,互相提高。
两年多来,苏州专区领导部门从面上总结了几十项(包括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群众创造的重要经验。这些经验,有的进一步完善了样板田的经验,有的补充了样板田的“缺门”。同时,通过总结面上的先进经验,还不断树立了一批批先进旗帜,成了广大干部社员学习的新样板。
在总结和推广面上的先进经验时,苏州专区各级领导都注意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经过实践证明完全成熟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推广;对于那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则一面逐步推广,一面不断总结提高;对于那些效果虽好,但还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的经验,在总结之后,又拿到试验田里,进一步实验,直到完全成熟了再推广。前几年,开始引种“农垦五十八号”水稻高产良种时,大家都缺乏管理经验。陈永康原来掌握的管理水稻高产品种“老来青”的技术,不完全适用于这个新品种。经过生产实践,逐步摸索到了用陈永康经验来培育“农垦五十八号”的一些技术措施。经过普遍总结,把这些措施拿到省和专区办的样板田——吴县望亭公社进一步实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系统、成熟的栽培管理措施,再拿到面上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农垦五十八号”大幅度增产。全专区种植“农垦五十八号”的水稻面积,就由开始的五、六万亩,逐步扩大到今年的三百五十多万亩,占晚稻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去年全区种植的二百万亩“农垦五十八号”,平均单产就达到八百斤左右。
办“钢铁”样板
各级党委建设样板田的过程,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不同做法在矛盾着、斗争着。有些人认为,要办样板就要在物质上多支持。国家支持越多,样板就办得越好。这种样板确是可以较快地办起来,可是周围社队的干部群众却不承认它是样板,对它没有感情,不信服。他们说:“这种靠国家支援的样板,是‘橡皮’样板——软的”,“我们有这么多支援,也能够高产”。
另一些人认为,办样板必须紧紧依靠党支部和贫农下中农,突出政治,坚持四个第一,做到自力更生,不吃“偏食”。他们这样做了,使样板深深扎根在群众中,成绩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显著,受到周围社、队群众和干部的热烈赞扬。人们说:“靠群众自力更生办的样板,是‘钢铁’样板——硬的”,“绣花要有图案,种田要有样板”,“要高产就要学样板”。
专区的样板田吴县郭巷公社长桥大队,就走过不同的路:去年上半年夏熟作物生产中,这个大队得到国家的物质支援较多,虽然全大队的三麦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产,但在周围社、队中起了不好的影响。人们说:“长桥大队增产不稀奇,要是上级支援我们这么多,照样能高产”。下半年,长桥大队就注意用自力更生精神来要求自己,除了一些为试验用的肥料外,不要一点特殊照顾。水稻缺追肥,他们发动群众积聚自然肥料来解决。结果全大队每亩水稻的成本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一点六,而水稻亩产量则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十六点三。这样,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增加了集体和社员的收入,更重要的是大大振奋了群众、干部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为周围社、队树立了一个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活样板。苏州专区就是这样坚持依靠群众,高举自力更生的旗帜,使许多样板田成了“过得硬”的样板。
另外,他们还在领导力量、技术力量等方面,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苏州地委向各级样板田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办样板,出人才,出高产,出经验,首先是出人才。因为单纯依靠工作组办样板,而自己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没有一支又红又专的农民技术队伍,这种样板也是不能在群众中生根的。现在,苏州专区已把培养样板社、队的又红又专的领导班子提到重要位置上来考虑,不少样板田已开始见诸行动。样板工作组也进一步明确任务:只当“参谋”,不当“司令”。他们采取各种办法,帮助样板社、队逐步形成一个既懂政治,又懂技术,既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又有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领导班子。
同时,工作组还积极培养训练农民技术员。两年多来,苏州专区各级样板田结合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办起了二百三十多所业余技术学校,建立起数以千计的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小组,参加业余技术学校学习的就有九千多人,逐步培养和训练了一支以贫下中农为骨干的农民技术队伍。现在全区有百分之五十的大队、百分之三十的生产队配备了不脱产的农民技术员。他们具备初步的农业科学知识,在当前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同时,许多样板田还培养了一支以贫农下中农为主的选种、育秧、施肥、治虫、灌排等五把生产能手。这些,都为样板田自力更生解决技术力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报记者 姜韦才 严锋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