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我所体会到的革命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5
第2版()
专栏:

  我所体会到的革命化
抓住群众最迫切的要求,敢于吃大苦,耐大劳,善于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革命化才不致落空
鱼台县位于鲁西南边境,地势低洼,十年九不收。去年开始了改洼种稻斗争,三十五万亩水稻取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收成。这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学大寨精神、临沂经验的胜利,也是县委领导革命化的结果。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想得到改造自然的胜利,县委领导必须革命化。党指的方向很明确,群众要求改变现状也很迫切。上有要求,下有希望,县社领导成了枢纽。县社领导不承担这个责任,就是没有尽责,就是罪过。因此,我们下定了彻底实现革命化的决心。
当时搞稻改,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要打这个硬仗,就要有敢于组织群众的勇气。我们坚信,只要是群众的要求,决心大就能办好,抓住群众的要求,就是一个很大的动力。因此稻改计划从十五万亩逐步增加到三十五万亩。领导的革命决心,促进了群众的革命要求;群众的革命要求和行动,又坚定了领导的决心。开始搞三十万亩水稻,好多人不赞成,越会算账的人越不放心。算水账,只能搞二十五万亩;算土方劳力账,就差的更远。我们没有迷信这些“死账”。因为,这种算法忘了一笔大账,忘了人。毛主席教导我们:“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主席的指示,给了我们力量和信心,我们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终于得到了稻改的胜利。如果指导思想不解决,实现领导革命化就无从谈起。
实现领导革命化,必须落脚在生产上;必须抓当地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群众的迫切要求。是不是革命化,就看能不能领导群众战胜困难,改变自然面貌,改革生产条件。在鱼台来说,发展水稻是鱼台二十二万人民的迫切要求。离开了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革命化就是空谈。
改革开始时,能否稳定群众情绪,让群众看到有利条件,是决定环节。我们按照主席“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的指示精神,大讲有利条件,鼓舞群众信心。当时有些群众认为鱼台是“芦苇棵,蛙子窝”,是“水多、蚊子多”。我们告诉群众:鱼台是发展农副业生产的宝地,有人、有地、有水、有资源。在旧社会,我们的祖先能过来,在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们不仅能过下去,而且要生活的更好,让大家树立了藐视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另外,还组织广大群众参观本地稻改的先进单位,组织大家讨论:为什么人家能办?我们不能办?解决了思想问题,又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群众认清了前途,决心要干,但是干多干少还是有斗争的。我们清楚地认识:不种稻子一片汪洋,种了稻子一片金黄。因此,决心最大限度地缩小灾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多种。有些人主张慢慢来,我们认为,这样就要丧失时机,挫伤群众的积极性,采取了坚决的态度。还有人认为种多不能种好,种好不能种快,这又是一个矛盾。我们说改革就是为了创高产,只要正确对待群众积极性,就能种多种好。这种争论的实质,是革命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我们认为,创高产是群众的要求,怕累不是群众的要求。因此坚持了大面积、高质量、高速度,结果都作到了。
以上事实使我们深切感到:革命化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容,要同群众的要求,生产的实践,实际的斗争密切结合起来。每前进一步,都有两种思想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县委必须有不怕困难的决心。今年稻改有三大难关,首先是改洼工程有一千五百万土方,干、支、斗、农四级渠道长达二千七百多公里;其次,插秧以后,前段缺水,这时,有些人又动摇了。第三个难关,是七月间一场大雨,部分水稻被水淹没。我们每逢遇到紧要关头,总是学习主席著作,我们县委在一年的稻改战斗中曾四学《愚公移山》,六学《为人民服务》。每逢遇到困难,县委常委等负责干部都到现场,我们强调:说到办到,立说立行,深入现场,解决问题,那里困难到那里去,这样对群众鼓舞很大。革命化就要不怕吃苦,把自己置于群众之中,和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如防汛时,各级干部都亲上河堤,每天走七、八十里路,有时水深没膝,天天弄得满身泥水,和社员群众一道劳动。我们各级还普遍实行岗位责任制:县包社,社包片,部门设点,层层包干。半年多的时间,县社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工日有五万五千多个。
我们的实现领导革命化还是个开端。我们领导了群众,群众也教育了我们。我们决心在党的领导下,今冬明春继续大搞稻改,为彻底改变鱼台面貌,多打粮食,改善群众生活,支援国家建设,支持世界革命而奋勇前进。
山东鱼台县委书记 张程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