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根本问题在精神状态 江苏东台县委关于“面向农村”问题的讨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5
第2版()
专栏:

  根本问题在精神状态
江苏东台县委关于“面向农村”问题的讨论
“面向农村”问题,是否主要是县委以上的领导机关的问题?直接领导农村工作的县委,身在农村、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吗?
最近,江苏东台县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不能把身在农村同面向农村两者等同起来。县委书记毛育人说:“为五亿农民服务的问题,嘴里也常讲,但在思想深处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没有把面向农村、为五亿农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比出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他们首先从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谈了自己的精神状态。几年来,东台县的农业生产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同周围几个县一比较,就比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发展的速度不是快,而是慢了;前进的步伐不是大,而是小了。以棉花产量来说,几年前,东台县在江苏省还排在第二、第三位,就是在全国也属于上游。一九五九年,还占全国的第五位。可是到了去年,全县的棉花产量虽然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水平,但在全省的位置,却降低到第九位,在全国排队就显得更是落后了。前进步伐不大的原因何在?主要是存在着安于现状、心安理得、自我安慰的思想。安于每年都能有所进展的现状;看到“今年比去年好”,就心安理得;常以“比小农经济时期增产”,“比后进地区高产”的成绩,自我安慰。
由于这些精神状态,单纯求稳,一度成了县委领导的指导思想。前几年,对生产发展的要求总是低低的,步子总是慢慢的,对新的东西不敏感,对推广先进技术有顾虑,只相信自己的老路,不相信别人已走出的新路。
随后,常委找了产生安于现状思想的原因。县委副书记徐金海一语道破:眼光短浅。对农村的改造和建设,缺乏长远打算,“就象铜匠挑担子,走到那里想(响)到那里。”奋斗目标不明,看不到差距,比不出问题。
今年开春以后,从县委到基层,从干部到群众,随着对安于现状思想的批判,随着“三年赶上启东”生产规划的讨论和落实,人的精神面貌变了,县委和各级领导的工作面貌变了,全县的生产面貌也变了。从而使得象今年这样一个大旱大涝的年景,粮食和棉花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这使县委领导认识到,没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斗争中力争上游的雄心壮志,就不能算是真正的面向农村。
是不是时时事事想到群众利益
县委书记毛育人说,作为一个县委,要面向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心向农村,心向农民,订计划,想问题,做工作,都要为农民的根本利益着想。一般说来,县委的各项工作,同农民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是不是时时、事事都是为农民着想的?这就不见得了。譬如,发展生产,不断提高粮食、棉花等各种农作物的产量,当然符合农民群众的利益。但是,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县委领导只讲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计划、指标、措施也订了一大堆,却很少研究降低农田成本的办法,致使一些社队,在产量增加的同时,成本也跟着上升了。甚至成本上升的幅度还大于产量增长的幅度,使生产队增产而不能增收。这是没有或很少从农民群众的利益考虑问题的结果。
县委对所谓“硬”任务和“软”任务的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所谓“硬”任务,就是上级领导机关下达过指标的任务;所谓“软”任务,就是来自农民群众所要求的任务。以前,对两种任务,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硬”任务坚决完成;“软”任务可完成也可不完成。这种情况,很自然地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身在农村的农村干部,只重视上级下达的任务,不重视来自农民群众的合理要求,能算面向农村吗?
县委认为,今年把多种经营当作“硬”任务抓起来,倒不是因为上面下达了什么必须完成的指标,而是因为县委领导从实际调查中,从农民群众的呼声中,越来越自觉地认识到多种经营对国家、对集体、对市场、对改善农民生活的重大意义。这正是一种心向农村、心怀农民的表现。
  “蹲点”的出发点
县委领导要面向农村,首先要面向生产队,各项工作都从生产队的实际出发,为巩固和提高生产队服务。“蹲点,”也必须以此为出发点。县委今年在不同类型的地区建立了十八个样板。然而,在讨论中,常委们仍旧指出,面向基层,为生产队服务,至今还没有成为所有领导干部进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会议对十八个样板进行了分析,目前现状有几类:一类是有领导干部亲自掌握,有技术人员参加,同当地农民群众相结合,产量高,成本低,项目全,工作好,经验多,真正成了周围社队的追赶标兵;另一类是分工负责的领导干部,空挂其名,不是上上下下,蜻蜓点水,就是由秘书或技术人员“挂帅”,他们坐在上面进行“原则”领导;还有一类是为了做出成绩,培养高产,在化肥、农用物资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创造特殊条件。群众对这种样板的评价是:“高不可攀,经不可取,路不可走。”认为第一类是真样板,第二类是挂名样板,第三类是特殊样板。
几种不同类型的样板,反映了几种“蹲点”的出发点:是为了带动“面”而蹲点呢?还是为了别的什么而蹲点呢?
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志仁深有体会地说:“没有面向农村的正确态度,就不会有为‘面’服务的蹲点思想,就是住到农村最基层去,也不可能培植出群众口服心服的样板来。”
(戴国强整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