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昆仑唱起新藏歌——话剧《昆仑战风雪》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5
第6版()
专栏:剧评

  昆仑唱起新藏歌
  ——话剧《昆仑战风雪》观后
 王树元
高高的蓝天,绿葱葱的草滩。红旗、帐房、白云、远山衬得草滩更绿、蓝天更蓝。赛马会上藏族牧民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昆仑山下的草原……。《昆仑战风雪》一开场,就揭开了这幅动人的画卷。
但,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突然袭来,霎时,昆仑山下的牧场、草地变成了千里冰封的世界。解放前,青海牧区每遇到雪灾,就会出现“草原不闻牛羊声,只是一片骸骨堆”的凄惨景象,千千万万牧民不是沦为奴隶,就是死亡、逃奔。今天,这场雪灾对赛什青公社的牧民来说,可真是严重的考验!但,他们没有向暴风雪低头,而是紧紧地依靠党、依靠人民公社的集体力量,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抗风雪、夺草料、保牛羊的斗争。
以生产队队长公保太为首的英雄牧民们在党的领导下,冒严寒、忍饥饿,不惧雪崩的危险,一心要翻过索尔干山夺取梅隆滩的青草,保住集体的牛羊。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四面八方的支援下,终于战胜了风雪,夺得了牧业生产的丰收,在这严重的考验面前,生产队副队长更桑加却让一场大风雪吓昏头,怕困难,怕牺牲,怕革命,以至当了逃兵。这两种思想的冲突一直融贯在抗雪斗争之中。
公保太的形象是比较动人的。他同革命生活中任何一位革命英雄人物一样,在思想的深处迸射着毛泽东思想的火花。戏开场他虽未露面,但他因扶救失足落马的同志而失去冠军的事件,他那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风格,早已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象一颗种子,随着戏剧冲突的开展,渐渐的发芽、生长以至结出了红花硕果。在第二场,他们面对风雪带来的困难,本来可以把队上的牛羊赶到昆仑牧场去接受国家的照顾,但公保太把方便让给了二队,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上梅隆滩。他所以敢于在风险中担起更大的风险,在困难中迎接更大的困难,就在于他想的不只是自己一个队的牛羊和困难。“二队的草滩上积雪三尺,改良羊已开始死亡”。别人的困难更多,更需要照顾,这样他就心甘情愿地把困难扛起来,把风险担起来。这种可贵的思想与行为,使我们不能不联想到大寨人、大庆人以及当代成千上万革命英雄的伟大胸襟与革命气概。在第四场,公保太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更充分的揭示。他与牧民们不畏山高雪大,赶牛羊到达索尔干山的顶峰下,雪崩的威胁,更桑加的阻挡和逃走,一个又一个地压在他肩上。在这“严重的时刻”,他丝毫没有怀疑所走的道路,丝毫没有动摇革命的信念。难道他没有看到困难吗?不,他对更桑加说的不是很清楚吗:“……眼前的困难实在是大,可它比当年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怎么样?再说,多少公社、多少个生产队,那个社队在前进的路上能不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要是都依赖国家,自己不想办法,成吗?更桑加,咱们不能只看见眼皮底下这一片草滩,只看自己队的这点困难呀!”
在斗争中,他所以能勇往直前,百折不挠,是因为他心里点燃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他所以有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是因为他与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相信群众的力量;他所以有志气,是因为他有一颗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雄心。戏中对罗尔丹、才保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较为成功的。罗尔丹虽老,但革命斗志不衰;才保虽小,但革命斗志不弱。他们的革命斗志,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
《昆仑战风雪》谱出了一首社会主义时代的新藏民的赞歌。它展现了青海高原藏族牧民崭新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旧社会的农奴一旦打碎了身上的枷锁,一旦为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就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就变成了改造世界的主人。
我们觉得不足的是更桑加这个形象单薄了些,更桑加在公保太的耐心帮助下,在胜利的鼓舞下认识了错误,重新投身到斗争的激流里来,但他的思想性格的脉络不够清晰。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公保太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深度。此外,戏还有些散,戏剧冲突展开得还不够充分;节奏的处理、高潮的安排也可以更完美一些。(附图片)
罗尔丹:“那就是索尔干山口,穿过山口,就到了雪少草好的梅隆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