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7阅读
  • 0回复

编辑出版“四史”的一些体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6
第5版()
专栏:

  编辑出版“四史”的一些体会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为了配合对广大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年续上无产阶级“家谱”,我社从一九六二年起到现在为止,先后编辑出版了十本“四史”读物。即:《血和泪的回忆》、《三代人的脚印》、《青山血泪》、《钢人铁马》、《集古村恩仇记》、《深仇记》、《奴隶的新生》、《太行人家》、《劳动模范家谱》和《六十年悲欢》。
这套读物,读者是欢迎的。其原因是:首先,客观形势需要。党的十中全会后,各地都展开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出版这套读物赶上了当前的形势,和读者的需要对上了口径。其次,这套读物本身具有不少特点。第一,真人真事,亲切感人,说服力强。第二,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第三,形式生动。
但是,由于这个工作开始不久,已经出版的几本书,还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揭露资本主义的内容少。有些文章中,阶级感情不够充沛,劳动人民的斗争精神写得不够突出。
经过初步的实践,我们对编写“四史”读物中遇到的几个问题,有以下一些看法。
一,内容和选材。我社编辑出版“四史”的目的是,通过一个人、一个村、一个公社或一个工厂的历史,帮助青年增加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感性知识,培养阶级感情,激发革命意志。因此在编写时,必须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贯串阶级斗争这条红线、着重地反映两个时期(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三个阶段(旧社会的苦难史,革命斗争史,建设时期两条道路的斗争史)。选择材料,要考虑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不能为史而史,把一个人所有的经历,一个村、社或厂所有的历史都写进去。只有抓住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这条红线来组织材料,选取材料,才能使作品中心突出,内容集中,思想性强,收到良好效果。否则,容易写成个人经历的年谱或一个村、厂的一般大事记、沿革史,不能起应有的阶级教育的作用。
在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文化战线上还有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主要的是反对资本主义,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因此,“四史”读物的编写应该努力突出以下内容:第一,宣扬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第二,揭露资产阶级的丑恶面目,资本主义道路的穷途末路。第三,揭露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第四,继续揭露封建主义的罪恶。总之,编写“四史”读物要从当前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形势出发,贯彻“史”为今用的原则,为斗争服务,为群众服务。
二,阶级分析。编写“四史”,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看待历史,使读者透过现象,认识旧社会的本质,不能客观主义地有事必录。特别是编写家史时,有的劳动人民,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经历的苦难历史或者认识得不深刻,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或者有一些消极的认识,因此记录整理时,需要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加以分析,去芜存菁,使作品富有思想性。有一些情节,如劳动人民在旧社会被逼投河上吊,旧社会工人消极怠工、毁坏机械等行为,都是阶级压迫下迸发出来的反抗火花,是劳动人民在没有无产阶级政党具体领导时的斗争手段,我们应有阶级分析,给以重视。有的情节,如旧社会里劳动人民内部的一些矛盾,象婆婆压迫媳妇,师傅亏待徒弟,姑嫂妯娌间的矛盾等,我们不能把它们和阶级压迫同样看待。总之,不能单纯地记录苦情,或者认为越苦越能打动人心,重要的是通过写苦情使读者认清受苦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揭露敌人的凶恶暴虐,反映劳动人民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做到既有文艺性,又有思想性,从而产生革命的力量。
同时,还要以社会主义思想来观察分析问题。否则,即使讲的是阶级压迫的内容,也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如有些农民的小康思想、发家致富观念、宿命观念等,就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思想的。又如片面地宣扬家庭美满、生活优厚等,也不利于提高青年的革命精神。
三,真实性。“四史”读物具有文、史相结合的特点,和一般文艺作品的最根本区别是严格的真实性。离开真实性,就不成为“史”了。写人写事必须有根有据,不能虚构,也不能为了追求“典型化”、故事性而采用一般文艺创作常用的想象等手法。有人认为,要增加“四史”的文艺性,“不必拘泥于‘信史’之说”。我们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妥当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编写“四史”的人没有什么活动的余地,完全被束缚住了手脚。相反,要使“四史”写得具体生动,必须在真实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加工、剪裁。只要笔者熟悉生活,刻苦地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挖掘,严格遵守真实性,一般文艺创作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仍然应该采用的。运用得恰当,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更加富有感人的力量。
四,鉴别“四史”作品质量高低的标准应该是:第一,是否揭露了阶级压迫的本质,是否反映了阶级斗争的主线。第二,有无充沛的劳动人民感情,是否反映了劳动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第三,内容是否真实。第四,文字是否准确、鲜明、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力求作品结构完整,人物形象生动。
五,编写方法和作者路线。编写“四史”,必须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采取发动群众和组织专门编写力量相结合的方法。只有发动群众,才能发掘出大量素材,从中选择典型材料。特别是编写村史、厂史,需要动员很多人回忆材料,不发动群众,单靠少数人“闭门造车”是写不好的。也只有发动群众,才能解除有些人的思想顾虑,如认为旧社会穷人的遭遇说出来“丢人”,认为事情都过去了,不说也罢等。
近来,文学工作者和历史工作者参加写“四史”的已日渐增多,这是一支重要的队伍。但是光靠这一条腿,还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还需要从做实际工作的干部、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员和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农村知识分子中,物色一些人来参加写作。
同时,编辑人员必须深入到基层去,采取领导、群众、编辑三结合的办法,才能保证出版物具有一定的质量。我们在编辑《太行人家》一书时,第一步是和晋东南地委联系,在当地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先后发动了广大的在乡知识青年参加访问和记录,共写出了七万多篇家史的初稿。第二步是从大量的初稿中,选择事迹典型的家史九十六篇,进一步组织力量补充。编辑部认真阅读初稿,和作者逐篇交换意见,研究补充提纲。第三步是组织思想水平较高、文字能力较强的同志,进行加工。第四步是核对材料,请支部、县委和晋东南地委逐级审查定稿。经验证明,编写“四史”是发动群众的过程,也是由简单到丰富,由粗糙到精细,逐步提高的过程。编辑人员应该有正确的立场,充沛的热情,到群众中去,虚心学习,耐心帮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