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商业面向农村,促进多种经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0-27
第5版()
专栏:

  商业面向农村,促进多种经营
  中共河南省博爱县委副书记 屈存兴
我县从今年四月份开始,从商业战线上,抽调了二百七十二人,组成了商业下乡工作队,带着商品、现金和样品,深入农村,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宣传政策,组织展览,先购后销,有购有销,签订合同、协议,大做买卖,进一步活跃了农村市场,促进了多种经营。
三个月来,商业下乡工作队走遍了全县所有生产大队,组织了二百三十次购销交流活动,现款交易达二十多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品的经营约占百分之四十左右);签订收购合同四百八十六份,总值五十九万九千多元(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多种经营产品)。目前,已经实现了二十七万七千多元。农村多种经营门路,已由去年同期的二百八十五种扩大到四百零五种。实践证明,商业下乡工作队深入农村,是促进人民公社开展多种经营的一个好办法,是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结商业下乡工作队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体会到商业工作面向农村,促进农村多种经营,需要正确地解决下列几个问题。
摆正购和销的关系
生产队、生产大队是集体生产者,又是集体产品占有者。他们生产的农副产品,除了分配给社员消费的一部分产品以外,另一部分产品是要出售的。农副产品变不成钱,他们就不能扩大再生产。社员家庭副业生产的产品,有一部分也是要出售的。社会主义商业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如实反映农村商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过去,有些同志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不是把“买”字放在前边,而是“以销定购”,消极地想经营什么就收什么,想收多少就收多少,什么时候赚钱就什么时候收;商业工作人员下乡不管生产,只是单纯地送货上门。这种做法,实质上是把购销之间的关系摆反了,违背了客观规律,限制了生产,买卖也就越做越难。商业工作队下乡前,很多人反映:“农民购买力低”、“没有多大油水”。我县寨豁供销社去年上半年亏损了,为了扭转局面,决定加强推销,派人到山西买了一批绸料衣服,结果农民不要,还得拉到城市去卖,亏损越来越大。今年上半年,这个供销社改变了方向,先购后销,有购有销,购销结合,农民手里有了钱,买卖有了发展,由亏损变为盈余。
社员对商业部门不积极收购的做法,意见很大。他们不敢放手发展副业生产,怕产品没人要,说:“找供销社半理不理,半管不管,队里的事,赔了钱,搭了工,谁敢负这个责!”供销社为什么不敢收购呢?是不是卖不出去呢?不是的。主要是商业工作人员不下乡,农民不知道收什么,商业部门也不知道群众能生产什么,两不摸底。我县金城公社武阁寨大队群众有搞柳编的习惯,由于商业部门不收购,他们也不敢生产。问供销社为啥不要,得到的回答是:“群众不需要这种东西”。但是,最近这些产品经供销社收购后又下了乡,群众却很欢迎,事实证明以前的看法是不对的。
这次商业工作队下乡体会最深的是,和农民做买卖,要经常把“买”字放在第一位,先购后销,购销结合;大抓多种经营,一活百活,一通百通,这是最具体、最有力地支援农业生产。因此,广大职工都在这个“买”字上大做文章,鼓起了革命干劲,为多种经营搭桥开路,千方百计地扶持多种经营。县供销社总支书记陈广安,为了给沿山一带各个大队找副业生产门路,亲自跑了二十八个山头,找到四十六种白干土品种,回来又派人带着样品到郑州、洛阳、开封等城市的制药厂、陶瓷厂联系,请人家帮助化验,终于把这座桥搭起来了,四十六种白干土中有十七种合格,签订了合同,仅这一项就可以给沿山一带各个大队增加几十万元的收入。
区别合理储备和商品“积压”
商业工作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桥梁作用,既当“挂钩员”,又起“蓄水池”、“调节器”的作用。农副产品有的是常年性生产,季节性销售,例如竹帘、纸扇、鞭炮等;有的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性销售,例如烟叶、生姜等;有的是季节性生产,突击性销售,例如西瓜等;有的是常年性生产,防备突然事件,例如防汛用的竹绳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有合理的储备,这和盲目采购造成的商品“积压”有本质的区别。该储备而不储备,必然是该收购而不收购,该销而不能销;该收购而不收购必然是打击生产,限制消费。过去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唯恐到时候卖不出去,造成积压,因而借口仓库缺,积压资金,而不去积极收购,影响生产的正常发展。
通过这次下乡,逐渐认识了储备和发展生产的关系,认识到光讲“勤进快销”是片面的,“勤进快销”要和有计划购销结合起来,没有这一条,就不能保护生产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区别社会主义商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供销社今年对待收购就采取了正确的态度。如季节性销售产品竹门帘,提前安排了生产,经营三十一万挂,有十五万挂“蓄”了起来,结果既没有积压,也没有脱销。再如大蒜,收购的季节性很强,在大蒜大量上市的时候,价格骤然下降。如果供销社不插手,势必继续下降,将会严重地打击生产。我们就决定大量收购。全县已收购十多万斤,计划收购二十万斤,全部“蓄”起来,常年推销。这既是商业经营中的一项合理储备,又是对生产的一个重要支持。
把生产和经营统一起来
商业工作既是多种经营的“后勤部”,又是“参谋部”。如何充分发挥“后勤部”和“参谋部”的作用呢?关键问题是熟悉生产,参与生产。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消费情况的变化,来指导什么可以多生产,什么可以少生产,什么需要调整生产方向,什么需要新发展。这次商业工作队下乡,密切注意了这个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发展多种经营上。一般的做法是,首先,摸清群众能生产什么,把生产门路排一下队,作到心中有数。其次,根据具体情况,签订合同或协议。群众对合同经营很感兴趣。柏山公社下期大队和供销社订了白干土合同,第二天就有十三个生产队抽出六十五个劳力,上山开采。两个月来,这个队已收入二万多元,购买氨水、化肥十吨多,保证了今年小麦丰收。再次,派人具体解决困难,指导生产。金城公社武阁寨大队历史上就编柳条,产品多是簸箕,销路不畅。供销社经过与湖南等地联系,了解到柳条可以用来编制矿工用的安全帽,就与武阁寨大队签订了生产合同,随即给这个大队解决了一部分麻和棉布,改为主要生产安全帽,兼产簸箕等产品,销路就打开了。许良公社连张大队传统产品是竹编套筛,基本上没有了销路,随即帮助他们改为生产大笸箩,远销山西和陕西交界处,四至六月已出售八千多个,收入三万八千多元。
沟通城乡关系
抓收购必然促进销售,但是,抓了购,并不等于销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任何忽视销的思想和做法,都会既影响生产,又影响收购。商业工作队下乡以来,大部分大队的物资交流,都是销售额大于收购额。但是,在销售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问题:一部分工业品货不对路,例如布鞋几乎都是上海和新乡等城市产品,不适合农村需要;一部分工业品供不应求,例如儿童背心、汗衫等;一部分工业品因为规格、质量、价格等问题,农民想要而不能要,例如有些电动设备、生产工具等。这些,说明城乡经济关系还不够畅通。解决这个矛盾,商业部门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大有可为的。着眼点仍然应当是从生产出发,满腔热忱地对待生产,支持生产;不应当无动于衷,袖手旁观,而应当利用商业部门“耳灵、腿长、接触广”的条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广大农村、广大农民的要求和需要,去帮助工业生产部门改进生产,积极安排对路产品,沟通城乡之间的关系,解决产销之间的矛盾。这个关系沟通了,矛盾解决了,必将推动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又是对农业生产的支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