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阅读
  • 0回复

没有斗争,就没有革命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01
第2版()
专栏:

没有斗争,就没有革命化
实现领导革命化,不会风平浪静,两种思想斗争,贯串整个过程
实现县委领导革命化,是不会风平浪静的。每走一步,都会遇到两种思想的斗争,在那方面的斗争有所胜利,在那方面就有所发展;那个方面没有这个斗争,那方面就会出现停滞的局面。没有斗争,就没有革命化。没有革命化,就没有高产量。体会到这一点,对提高我们的自觉性很有好处。
今年偃师农业生产上就有鲜明的对比。偃师是个以产小麦为主的县,过去种好棉花的经验不多。今年在棉花生产上,由于县委坚持了革命的精神,采取了革命的措施,虽然在棉花播种以来大旱一百五十天,很多粮食作物因旱严重减产,棉花却比去年增产了。因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加收入的,全县达一百七十万元。而小麦的生产情况,正好相反。今年春天可以说是风调雨顺,各种客观条件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县委领导上自满保守,精神状态不振作,小麦产量比起大幅度增产的兄弟县却是落后了。
这几年我们深深感到要提高粮食的产量,必须搞好棉花生产。因为不能够扩大生产投资,粮食生产上长期以来只能实行简单再生产,产量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而能够给农业生产提供资金的十几万亩棉花,产量长期以来很低,收入很少,成为发展生产薄弱环节。
县委一提起抓棉花,就有人听着不顺劲,他们看不到抓棉花对促粮食的重要作用,反而提出来说:“抓紧了棉花,就会挤掉了粮食。”这方面分歧还不是很严重。一提出棉花的增产计划,矛盾就尖锐了。去年县委提出棉花要由三十一斤增加到五十斤,就有人说:“这是‘高指标’,这是‘吹牛皮放大炮’”。是不是高指标呢?当时的情况是:所有的产棉公社都有亩产超过五十斤皮棉的生产队,群众向这些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去年入秋以来,在阴雨连绵六十天,棉桃烂掉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有四百八十一个生产队亩产超过了县委提出的增产计划,全县平均亩产达四十一斤。但是,这些同志没有看到这个发展的新形势,以领导“要稳”为名,实际上主张站在那里不动。连一个革命的想法都不敢有,那里会有革命的行动?
这时,要不要革命,敢不敢革命,摆在县委的面前。县委的多数同志主张用革命的态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主张首先改变“棉花地里卧下牛”这种因循守旧的小农耕作习惯,变严重的稀植缺苗为合理密植,这是棉花增产的关键。一说密植,那些原来“要稳”的同志就起来尖锐的反对,提倡密植要“合理”。什么叫“合理”呢?只有实践才能回答。但是他们又不积极去领导群众进行实践,别人一实践,他们就跑出来说,什么地只准种多少苗,不准种多少苗,规定个死框框,束缚住别人的手脚。既提倡“合理”,又不叫实践,这实际上是固守稀植的旧思想,利用了合理密植的新名词。我们觉得有这种思想也不怕,而且还有好处,它促使我们在强调敢于革命的同时,特别注意科学实验,以便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去年我们学了山西杨谈大队合理密植的经验。本县王窑大队在山岭瘠薄地实行合理密植,也取得了亩产百斤皮棉的经验。同样的经验内外都有,还不足以说服人,因为广大干部和广大群众还没有直接的实践。因此,去年县委就根据王窑经验,进行广泛的密植试验。县委估计这种工作要进行两、三年才能取得胜利。后来证明,我们把旧思想估计得太大了。试验的第一年,却成了历史上棉花大丰收的一年。许多群众看到王窑的经验,结合本地的条件,一下子就在全部棉田里增加了株数,找到了比较合理的密植幅度。真正合理密植的思想,在群众中间扎了根,那些反对的人也没有群众基础了。
有了棉花上的斗争,我们对小麦问题也看得清楚了。过去,偃师小麦产量较高,名望较大,我们虽不表示骄傲自满,实际上觉得很不错。而群众对这种现状是不满足的。岳滩大队多年来坚持小麦增产的科学研究,受到各地的重视,而岳滩的经验在我们县却是“隔墙吹喇叭,外响里不响”。我们只看到岳滩的水肥条件,为大面积生产所不及,却没有看到岳滩的党支部用革命化态度,探索小麦丰产的精神的可贵。事实上有很多群众都在自发地向岳滩学习。几年来各地群众自发地到岳滩兑换了一百八十多万斤良种,没有引起过我们的注意。而种子的混杂和退化却是我们县小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从这一点我们得到了一个启示:群众的斗争是推动我们伟大事业前进的动力,县委要使自己革命化,应该向革命化的群众虚心学习。
在小麦生产的领导上,倒是风平浪静,每年都是老种子,老密度,老耕作,老管理。一句话,老思想,老产量,按着陈年旧规去办事。看起来,大家的意见好象都一致,实际上是没有革命化的表现。今年种麦,进行一系列生产改革,也是通过不断的思想斗争进行的。
偃师县委书记 胡兆群
县长 徐元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