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谈陈旉的“地力常新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02
第5版()
专栏:

谈陈旉的“地力常新论”
曹隆恭
我国古代农民早在战国时候,就已经使用施肥和精耕细作等方法来提高地力,改良土壤。到了宋代,陈旉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经验,在他写的《陈旉农书》里明确地提出了“地力常新论”。这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也是他们在土壤肥料理论工作中所作的辉煌贡献。“地力常新论”是我国农学史上的精华,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加以发扬。
“地力常新论”的思想渊源 “地力常新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甚至更早一些。自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农民就已经在管理和改良土壤方面,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任地》就进一步指出“地可使肥”等改良土壤的思想,并指出可以通过施肥和耕作促进土壤改良。《周礼·地官·草人》已经记载用各种牲畜粪改良不同土壤的“土化之法”。以后氾胜之、王充和贾思勰等人的著作里,也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通过施肥、耕作和轮栽等方法来提高地力,改良土壤。这就是说,我国很早就有这种信念,即土壤可用施肥和其他相应措施使它变为肥美,维持和提高地力。可见,陈旉能够提出“地力常新论”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实践中有其深远的基础。陈旉提出的“地力常新论”,充分表达了我国传统农业的精神。
理论的斗争过程 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可以不断地提高地力和改良土壤,这是我国土壤肥料史上的传统思想。但是,当时也有一部分人是站在对立面的。他们认为土地使用几年以后,就会衰退下去,变得贫瘠,以至生物不茂,草木不长。显然,这种论调跟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谓“地力逐渐消失”的荒谬说法是基本相同的。这说明“地力常新论”的产生,也经过两种思想观点的斗争,即正确的思想观点同不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正确的思想观点获得了胜利。
在当时的斗争中,陈旉站在正确的这一方面,驳斥了“地力衰退”论者的错误论调①。他肯定了地力可以永远不衰退,并提出了使地力常新的技术原则。
地力常新的技术原则 陈旉在批判了“地力衰退”论者之后,提出了一整套使地力常新的技术和其他相应措施,如施肥、土壤耕作和土地利用规划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是施肥和土壤耕作两项技术措施。陈旉认为如能经常在耕地上增添肥沃的客土,多施用肥料,就可以改良土壤,使土壤变得肥美,地力永不衰退,经常保持新壮②。他又认为土壤虽然多种多样,有肥瘠好坏不同,但如果耕治得法,并结合合理施肥,都能适合于栽培作物,还能使庄稼长得茂盛,获得丰产③。陈旉所提出的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当然,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创造,而是建筑在我国农民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这个原则体现了可以用人力改变自然的精神。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良好的排水设备,充分的施肥,适当的经营等等,加上多用劳动来彻底耕作土地,除草犁地,将会在土壤的改良和生产的增加上产生惊人的结果”④。
“地力常新论”的发展 宋代以后,“地力常新论”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元代《王祯农书》指出,各种不同的土壤,只要处理得法,都能栽培作物⑤。又说,多积肥料和合理施肥,可以促进土壤改良,能变薄地为良田,化硗土为肥土,可以使地力经常保持新壮,并继续获得高额丰产。清代《知本提纲》更指出,“若夫勤农,多积粪壤,不惮叠施补助,一载之间,即可数收,而地力新壮,究不少减”。又说,“产频气衰,生物之性不遂,粪沃肥滋,大地之力常新”。这显示出“地力常新论”的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此外,地力常新的技术原则,在宋代以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地力常新论”的重大意义 “地力常新论”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我国很早就渊源着“地力常新论”的思想,“地力衰退论”在斗争中又遭到了失败,所以长期以来,“地力常新论”在我国土壤肥料史上始终起着指导的作用。这同我国固有的农业技术的特点,特别是一贯重视施肥的优良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地力常新论”还充分地体现了我国人民很早就已经有了人定胜天的伟大思想和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这份宝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的。
①②③见《陈旉农书·粪田之宜》。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版,第八一○页。
⑤见《王祯农书·粪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