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关于当前农业中学性质问题的探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05
第5版()
专栏:

关于当前农业中学性质问题的探讨
潘懋元 邹光威
农业中学是我国农村中教育与生产劳动高度结合,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新型中等学校。它自一九五八年创办以来,对于提高我国农村文化,发展农业生产,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已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农业中学这种新型学校,正象一切新生事物一样,在短短的几年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和旧传统习惯势力的斗争中日益茁壮成长。但是,怎样进一步办好这种学校,经验还不够,还有许多问题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解决。关于当前农业中学应当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是普通性的还是技术性的,就是有待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
当前各地的农业中学(指初中阶段,下同),它们的性质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技术性比较明显,它们或设置专业,或虽没有设置专业,但从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和劳动项目来看,着重学习各种农业技术。这类学校,大多为培养当地生产所需要的某种技术力量举办的。第二类,课程门类和教材内容,基本上按照全日制普通初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采用普通初中课本进行教学,只是做了若干合并(如史地合并,外国语改为选修)和增删(如数学增加珠算、会计,语文减少古典文,增加应用文),劳动内容也只是一般性的农活,这显然是普通性的。这类学校,大多是全日制普通中学改办的。第三类农业中学数量最多。它们开设政治、语文、数学、农业知识四门课,或加开理化课。文化课教材内容增删较大。农业知识课教材,少数采用经过增删的初中农业常识课本,多数按照地区生产特点,另行编写。劳动内容除一般性的农活之外,还有一些技术性的操作实习。这类学校,有的比较接近于技术性,有的比较接近于普通性,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从办学的指导思想来说,并没有确定它是技术性的或普通性的学校。
农业中学在当前究竟应该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大家的看法很不一致。有人主张办成初等技术学校,有人主张办成普通初中,还有人认为应当办成介乎二者之间的中等学校。这个问题,关系到农业中学的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教材编选,也关系到它的发展方向与巩固,很值得研究。
确定农业中学性质的根据
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当前农业中学的性质呢?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群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他说:“有一个问题必须再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就是我们的思想要适合于目前我们所处的环境。”又说:“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毛主席这一指示,对于解决当前应该办什么性质的农业中学这一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中学是农村中群众性的教育事业,是在当前的农村环境里办起来的,因此农业中学所做的一切,必须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应从“城市观点”或脑子里的幻想出发,更不应从资产阶级教育学的框框出发。要按当前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群众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这种学校的性质。
我国农村自从建立人民公社后,农业生产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日渐增多,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也很复杂。新的经济基础对农村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培养出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要求他们既能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又能够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既能当普通劳动者,又能当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很多地区的调查材料表明:广大农村当前大量需要初级农业技术员、水利技术员、气象员、会计员、商业人员、医务人员、兽医、电工、三机手(拖拉机手、柴油机手、排灌机手),等等。社、队干部和社员普遍对农业中学提出了三点要求:(一)贫下中农要求有能文能武的革命接班人;(二)生产上要求有不脱产的初级技术员;(三)巩固集体经济要求有经营管理人员。而在有些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还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各种专门农业技术人材和机械、电机等技术人员,对生产管理、经济核算的要求也较高。同时,占农村人口绝大多数的贫下中农,也希望他们的子女在小学毕业后,能够在不误生产的前提下,再学点文化,学点农业技术,以便更好地参加生产劳动和管理集体经济。而农业中学这种半农半读学校,学生一面读书,一面劳动,不误生产,上学方便,花钱不多,就能很好实现这些要求。
上述的这些情况和要求,就是农业中学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据。毫无疑问也是它进一步成长的方向和动力。如果我们不看到农村的实际需要,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把当前农业中学一般的办成普通中学(情况特殊的例外),在某种程度上说,就要脱离生产、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因而就当前来说,农业中学还是办成技术性的比较好。
几年来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过去有的地方,由于对农业中学的性质、任务认识不清,缺少为发展和巩固农村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观点和群众观点,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和贫下中农的愿望也了解不够,又受了旧教育思想影响,所以认为“办农中就得象个样子”,向普通中学看齐。这样做的结果,群众就很不满意,学校也很难办下去。而几年来坚持下来的老农中,多数是在“农”字上面下工夫,办成半农半读的技术性学校,或接近于技术性的学校。由于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明确,符合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毕业生回到社、队,立刻可以派用场,这种学校也就得到群众的积极支持,被认为“这是咱们庄户人的好学校”。而这种农业中学,本身也就得到发展和提高,不断地做出成绩和取得经验,它们不但已成为农村文化的中心,而且已成长为推广先进生产经验和新技术的基地。有的培养良种,供给各生产队;有的种试验田,推广新技术;有的设立气象站、病虫害预测预报站和农业技术问讯处等,当农业生产的顾问;有的搞兽医工作,帮助农村解决畜牧饲养、防疫、治病等问题。它们既是学校,又是小型分散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有的地方群众称这种学校为“二技站”。
过去的经验也证明,这种农业中学,不仅能够直接为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服务,而且也是农村里的阶级斗争所需要的。农村里的阶级斗争,往往体现在生产问题上和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问题上。贫下中农的接班人,如果缺乏文化技术,在监督生产和监督财务上,就会有许多困难;反之,如果他们掌握了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就更有利于管好集体经济,有利于掌牢印把子。所以带技术性质的农业中学,是当前农村进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所迫切需要的。
按照实际需要确定学制和课程
要体现技术性的农业中学的性质,就必须按照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来办理,使它在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既不同于普通中学,也不同于全日制技术学校。它应当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学习年限上,长短并举,可以办四年制、三年制,也可以根据需要,办各种短期训练班,不受原来全日制学校一套框框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根据生产需要来开课,可以急用先学,不一定按照先学文化课、基础课,后学专业课、技术课的顺序。在农业知识课方面,有些农业中学,每一年级专学一种作物栽培,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施肥到收获,边劳动边学习,把一种作物栽培从实践到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作物收获了,一门课程也学完了。农业中学的教学要反映它的技术性这一特点,除去要教好农业知识课以外,还要很好处理文化课与农业知识课的关系问题。技术性的农业中学,除了短期训练班之外,也不是只学工艺技术。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要“突出政治,学好文化”。政治课、文化课和生产课要有一定比例。如江苏、山东等地许多农业中学,政治课约占百分之十,生产知识课约近百分之三十,文化课都达百分之六十以上。农业中学必须使学生打好必要的文化基础和农业知识基础,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理论知识,适应不断提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的要求。
在选择教材上,紧密结合生产,一般以当地主要作物和耕作方法为农业知识课的教材重点。文化课除了为学习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外,也密切结合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删除烦琐内容,力求适应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需要。如语文课着重学习应用文,数学课增加珠算、会计、统计、测量等,理化课着重化肥、农药、机械、电工等有关的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也要结合生产实际,灵活运用,如采用现场教学、田头教学等,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总之,它的年限、课程、教材、教法,要灵活多样,适应需要,讲求实效。我们应当根据三大革命的需要,从当时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办农业中学,并不断总结经验,走出自己的道路。
有人怀疑:办农业中学强调目前的实际需要,是不是“实用主义”?这应当从本质上加以区别。实用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为垄断资本主义服务的工具,是主观唯心的东西。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所谓“有用”就是符合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东西。实用主义教育学提倡劳作教育,“从做中学”,不要劳动人民的子女学习理论,只要在活动过程中学些工艺技能,目的无非“就是要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奴仆,既能替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列宁全集》第三十一卷,中译本,第二百五十二页)。我们的农业中学,产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运动中,它从实际出发,面向生产,当前着重学习农业知识技术,是符合群众首先是符合广大贫下中农的利益的,怎么可以因此就牵强附会地指为“实用主义”呢?
当前把农业中学办成技术性学校,不是什么实用主义,这是革命的功利主义。毛主席批驳那些借口“功利主义”来反对工农兵文艺方向的人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这一阶级的功利主义,就是那一阶级的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八六六页)。我们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办农业中学,正是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
农业中学的性质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发展
毛主席关于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指示,是我们办农业中学的发展方向。农业中学应当具有最广和最远的目标,以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它是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的一种学校。除满足广大群众目前的利益外,还要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工人和农民之间的差别的远大利益作准备。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将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构成自己的体系,从而逐渐形成我国教育制度的主体。农业中学是整个半工(农)半读教育体系中的一环,有培养学生继续深造提高,为学生准备升学的任务。随着三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逐步实现消灭三大差别的要求,这个任务还将越来越重要。
首先,从三大革命运动发展的形势来看,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四化”逐渐实现,就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初等技术学校性质的农业中学不能满足培养这种人材的需要,就有必要为高一级农业技术学校准备深造条件;而农业中学已经办了一个时期,初级农业技术人员以及会计、保管等人员基本满足需要之后,也有可能更多地为高一级的农业技术学校输送新生了。那时候,农业中学直接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的任务就会逐渐减少,而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准备深造条件的任务就会逐渐增加,从而使初中阶段的农业中学和高中阶段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配合起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中等农业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村文化水平。
现在已有一些地区,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对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初等技术性质的农业中学毕业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上的要求。这些地区的基层干部和群众要求农业中学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农业技术人员,或者加强文化科学基础和农业技术基础,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准备深造条件。这些地区就可以试办些能升学深造的农业中学,以便取得经验。但是从广大地区看来,这还要有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其次,从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来看:将来农村教育普及了,文化水平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了,群众生活进一步改善了,家长和学生就会要求多学一些知识和技术、要求升学深造。这种要求是正当的,半农半读学校就应当逐渐满足这种要求。
最后,从消灭三大差别的长远方向来看:半工(农)半读教育制度,要为消灭三大差别,首先是为消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培养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新型劳动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这种能文能武的劳动者至少应达到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的水平,才能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因此将来初中阶段的农业中学,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作好准备。
总之,农业中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型学校,它的性质反映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三大革命运动的发展而发展。当前一般着重学习农业知识技术,办成初等农业技术学校性质,解决农村当前迫切需要的农业技术力量;将来逐渐地着重学习基础知识,更多的办成普通性的,以便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它的最终目的,是为逐步消灭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客观形势是发展的,对于农业中学的要求也是发展的。农业中学性质发展的规律,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农业中学性质发展的规律,正确地体现了当前需要和长远方向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不论从当前或长远看,从普及或提高看,农业中学都只能是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校;为农村三大革命服务,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学校;为消灭三大差别创造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学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