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歌剧战线上的新收获——看甘肃省歌剧团演出的《向阳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05
第6版()
专栏:

歌剧战线上的新收获
——看甘肃省歌剧团演出的《向阳川》
王传伟
我们的时代,是英雄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在这里,一方有灾、八方支援的精神已经蔚然成风;为公忘私、舍己助人的共产主义风格正在普遍发扬。甘肃省歌剧团创作和演出的五场大型歌剧《向阳川》,就是这个英雄的时代的一曲动人的赞歌。它的创作和演出,是歌剧战线上的一个可喜的收获。
《向阳川》的故事发生在一九六三年,陇河人民公社向阳生产大队的社员们,在高举三面红旗,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困难之后,又高歌猛进,赢得了第一个夏季大增产,由穷变富,由落后队一跃而成为全县的红旗。正当他们庆丰收、办电站、建设稳产高产田的时候,传来了陇河上游古牛湾泛洪遭灾的消息。歌剧以要不要拿出准备换取发电机器的一万五千斤粮食支援兄弟社队,以及送粮途中的重重困难为线索,展开了戏剧冲突。
“丰收歌掀起陇河浪,黄金垛堆满向阳川”,舞台上是一片欢乐。可是,古牛湾遭灾的消息却象巨石落水一样,立刻在每个人心里掀起激动的波涛:是拿出准备换取机器的一万五千斤粮食支援被洪水包围的阶级弟兄,还是袖手旁观,照原来计划建设自己的水电站?歌剧一下子就把观众引进大队党支部书记常翠林和大队长宁永禄两种思想斗争的漩涡之中,这是戏剧冲突的第一个高点。
常翠林主张缓办水电站,用换取机器的粮食去解救阶级兄弟的危难,体现了广大贫下中农的心愿;宁永禄的思想不通,只是暂时由于小集体的“门槛”遮住了视线,他并不是那种自私自利、忘本变质的人。所以支援与不支援的矛盾并不难解决。第二场就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送粮上。从“向阳川到古牛湾,八十里水路三道关”,要渡过那“黑浪滚滚卷上天”的“黑浪滩”、“浪飞三尺吞行船”的“虎张嘴”和“乱石出水把路拦”的“铁门坎”,是不容易的。领水的老行家——常大伯这时偏又病倒了,由谁来领水,能不能把粮食安全地送到古牛湾?新的矛盾象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观众。第三场尾处,翠华的落水,又掀起了新的波澜,由此又生发出四、五两场戏:永禄的思想发生了新的矛盾,是迎着困难前进,还是半道撤兵回村?刚刚缓和下来的思想冲突又尖锐起来,使全剧情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点。通过陇河下游桃李公社的干部和社员不畏险阻,从“鹰愁鱼怕不敢近”的“喇嘛站石”上抢救翠华这场戏,不仅突出了人物的英雄性格,同时也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重大的题材,好的主题,需要借助于好的情节来表达;但情节的安排,是由人物性格决定的。好的主题是否揭示得深刻,归根到底要看能否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来。歌剧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值得重视的。
作者是怀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和歌颂他的主人公的,把最崇高的感情,最美好的诗句都集中在大队支部书记常翠林身上。她既有“身居茅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胸襟,又有踏实肯干,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把党的领导形象和英雄人物和谐地统一在常翠林身上,是这个歌剧塑造英雄人物的一个特色。常翠林始终居于矛盾的尖端,占据矛盾的主导方面,推动着矛盾的发展和深入。无论是跟洪水搏斗,还是和宁永禄的思想交锋,她都是那样的神态自若,充满必胜的信心,表现出果断、稳健、勇敢、热情的风格。
通过第一次和宁永禄思想交锋,已经把她那舍己助人的共产主义风格勾勒出来,而后又随着剧情的展开对常翠林的精神世界作了更细致的挖掘。如果说第一场中我们已经开始尊敬这位顾大局、识大体的支部书记,那么,常大伯的病倒,翠林挺身承担掌头把桨的行动,一下子就从感情上把我们与这位英雄拉近了。特别是在抢渡“虎张嘴”的严重时刻,一些社员滋长了急躁情绪,急于闯“虎张嘴”;而有畏难情绪的宁永禄又匆忙赶来,主张等着雨停后常大伯好了再说。这对翠林这个掌舵人来说,确是一个严重的考验。但是,凶恶的洪水可以“把山冲垮,把海搅混”,却“挡不住乘风破浪的众英雄”。我们的翠林,既有“不到灾区不回程”的决心,又不是“闭着眼睛闯险关”的莽汉,表现出她那深如海的阶级感情、高如山的共产主义风格和坚如钢的斗争意志。
翠华的落水,又把主人公推向了一个新的更严格的天平上,这才真要量一量她的份量了。这时悲剧的气氛蒙罩了每个社员的心头,有的人几乎被眼泪冲跑了前进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翠林呢,却非常清醒:“不能把亲人看得泰山重,不能把集体看的鹅毛轻”,而是鼓舞社员“擦干眼泪再前进”。英雄的社员们,在翠林的崇高精神的鼓舞下,决心“把悲痛收起,把勇气鼓起,挑起重担,继续前进”。在这里水乳交融地插入了一段她童年的往事,作者企图从纵深方面挖掘人物的心灵,显然这一目的是达到了,使得人物更加丰满起来。翠林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若不来了共产党,向阳川还不是死人坑,我们全家早饿死,有十个妹妹也活不成”。正因为她心里不光有自己的妹妹、自己的家、自己的队;她心里还有遭灾遇难的阶级弟兄,有党、有“飘扬在天安门上的五星红旗”,所以她挺得住。翠华是她的妹妹,又是她的战友,既有骨肉亲,更有阶级情,她并不是不为妹妹落水而痛苦,然而她很快把悲痛化为前进的力量。
向阳川有了翠林这样好的支部书记,在她的领导教育和直接影响带动下,群众的精神面貌也都象阳光一样莹莹闪光。歌剧围绕翠林还刻划出一群听党的话,按照毛主席指示办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人物。翠华这个形象是可爱的,就连着墨不多的常大伯、常大妈也都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另外,作为翠林对立面的大队长宁永禄这个形象,也是塑造得成功的。我们说这个人物刻划得好,一是分寸适度;二是写出了性格的发展;三是转变合理,令人信服。作者没有为了激化矛盾,衬托英雄人物而夸大他的缺点和错误。在这出戏里,宁永禄是个勤劳朴实、忠心耿耿,热心为社员服务的好队长,向阳川由穷变富、由落后变成全县的红旗队,也有着他的心血和功劳;只是由于他还站的不高,看的不远,一时被本位主义束缚住了手脚,被小集体的“门槛”遮住了自己的视线。她的性格的这两方面比较起来,无疑前者是基本的主导的,后者虽是次要的,但在特定的情况下,这些次要的东西,往往成为支配他行动的决定因素。正因为这样,才和翠林构成尖锐的矛盾。象宁永禄这样的队长,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是存在的,因此,这个形象的塑造有着普遍的意义。
在我们估价一个歌剧成就的时候,歌词和音乐的好坏得失,无疑是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向阳川》的歌词是美的,作者在个性化、形象化、群众化方面都作了可贵的努力。歌剧的音乐,是根据普遍流行于甘肃、青海一带的民歌——“花儿”加工创造出来的。格调清新优美,壮柔相溶,突出了“花儿”高亢和抒情的特色,赋予了歌剧以浓郁的地方色彩。
如果苛求的话,我觉得《向阳川》情节还比较单薄,前两场的结构还有些松散;时代背景揭示得还不够广阔;常翠华落水以后的群众悼念场面,气氛渲染得有些过分。在音乐上,有时不能很好地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和紧张的情势作出有力的呼应。这些意见,只供甘肃歌剧团在今后不断加工和艺术实践的时候作参考。(附图片)
《向阳川》剧照之一
《向阳川》剧照之二
《石油凯歌》剧照之一
《石油凯歌》剧照之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