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不断总结经验 做好计划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15
第5版()
专栏:

不断总结经验 做好计划工作
长春市计划委员会主任 张人
通过总结 提高认识
工作做完了总要总结一下。一般说,合乎实际情况的就是成功的,不合乎实际情况的就是失败的。我觉得用毛泽东思想总结工作,探索工作中的规律性,是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最近几年来,由于认真地检查了过去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对总结工作比较重视了。以前每年都总结,但因对总结的目的性不明确,往往是就事论事,久而久之形成了公式化。总结的目的,就是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找到经验教训,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产生一个飞跃,作为今后工作的指导。因此,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工作有个全面的了解,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毛泽东思想来分析检查,这样才能找到经验和教训,找到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近一两年,我们几次总结了经济方面与计划工作本身的经验教训,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下面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长春地区农业生产,经过我们十几年的观察,粮食产量丰歉幅度很大。产量不稳定的原因是春旱、秋涝和早霜;而为害最大、持续年度最长的是水灾。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二年,每年平均受涝面积二百一十三万亩。其中最重的一九五六年受涝面积近八百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这样,治水就成了主要矛盾。几年来,在农业发展方面,就抓了“水”字。一九六四年我们作了一些典型调查。在规划和建设中的二、三十个涝区中,有的是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大型涝区,由于工程大,配套困难,见效慢,搞了几年也未建成;有的虽属大型涝区,但群众用自力更生办法,分段搞,当年见小效,长期见大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究竟是依靠国家投资,还是自力更生?对这个问题,我们计委干部有过争论。这个争论实质上是治水问题上的两种思想和两个方针的争论。一条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多快好省的方针;一条是伸手向国家要钱,少慢差费的方针。实质是敢不敢坚持总路线精神的问题。通过总结,问题明确了,应当是自力更生的方针。治水问题解决了,又产生了新的问题。经过典型调查,发现治水能解决稳产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高产问题。要解决高产问题,还须增施肥料,深耕细作,发展机械化,发展畜牧业,搞农业综合措施。特别是发展农业机械,可以深耕、适时。农业机械代替畜力,可以减轻大牲畜的负担,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给扩大粪肥来源准备了条件。因此,解决高产须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特别是我们是平原地区),所以我们又抓了个“机”字。一九六三年榆树县粮食丰收了,产粮十亿斤,但仅机耕、化肥两项开支就达六、七百万元,结果虽然粮食是增产了,可是社员收入增加不多。看来粮食上来了,多种经营跟不上仍是个很大问题。这样,治水、农业机械化、多种经营就成为发展农业的三个环节。经过分析,我们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治水可以稳产,发展机械化可以高产,但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劳力、资金,机耕就要增加开支,这都需要依靠多种经营来解决。不搞多种经营,不仅建立稳产、高产农田有困难,就是要增加社员收入,扩大社、队积累也有困难,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因此,只有把三者结合得好,农业才可以得到发展。经过这样一总结,我们开始认识到农业本身几个方面的内在联系了,对如何多快好省地发展我们地区的农业,认识又提高一步。这样,我们计划工作也比过去主动了。
第二个例子,是科学移植问题(科学移植就是把科学研究成果移植和推广到生产中去)。长春地区的地方工业经过大发展与调整,产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发展。问题是新产品增加不多,技术提高不快,我们把它叫做“抱着老产品,守住旧阵地,在发展上有保守。”这就找到了主要矛盾。看来走老路子不行了。经过一段努力,我们找到了科学移植的路子。当然这仅是地方工业发展的一个方面。走不走这条路是有过斗争的。科学移植对地方工业来说是个“尖端”问题,地方工业设备简陋,能否担任得了?首先是专家不信任。其次是工厂没信心,认为科研成果高不可攀,有点怕。怕是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不认识,要解决它,只有通过试验。当时我们也拿不出具体办法来。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用毛泽东思想分析了一九六四年这么两件事情:一是市非金属材料试验机厂,国家给了投资、图纸、设备,搞了一年没有出东西;另一个是市灯泡厂,在科学研究机关帮助下,利用本厂现有条件并借用外厂的闲置设备,只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试制成了脉冲氙灯,并且小批投入生产。在实践基础上,经过总结,我们得出了这么三条经验:第一,地方工业接受科研成果大有用武之地。对国家来说,是拾遗补缺,对地方来说是发展尖端。地方工业发展尖端产品,主要是敢不敢的问题。只要解决了“怕”字,增加个“敢”字,就可以办到。第二,发展新品种要自己动手,不能等国家安排。我们采取了以老养新,自力更生的办法,通过协作搞试制,试制出来就小批投入生产。只要方向对头,拿出产品,国家就会给予支持。第三,走科学移植的路子要领导、专家、群众三结合。简单说就是取长补短。分而言之,群众不了解科研项目的内容,觉得神秘得很,有些怕,这是短处;但是,当他们得知其中细情,就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敢于试制,这是长处。专家的长处是有较多的科学知识;但对群众的智慧与干劲不大清楚,这是短处。领导的长处是有敢于攀登高峰的决心,又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短处是对两者都不摸底。由于领导、群众、专家“三结合”,结果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发展地方工业的路子来。“三结合”是发展地方工业的群众路线,同时也是革命干劲与科学态度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改进计划工作
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计划工作方法也有所改进。一九六三年我们总结出三句话: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抓住关键。经过一九六四年的实践,充实发展为:通过劳动实践和调查研究,逐步形成概念(计划方案);抓住全局性的和力所能及的关键问题,计委出头组织各方面力量打歼灭战(计划执行);反复地实践,不断地检验,系统地总结经验教训。这三句话的总结,是经过一段摸索,碰过若干钉子得来的。过去在计划工作中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个是片面性,毛主席告诉我们: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但是我们往往是战略上藐视,战术上也藐视。总想把好事一个早晨就办成。遇事只图快,不管好,光讲数量,不讲质量,只问需要,不管可能。这里既有盲目性,又有片面性。第二个是,忽视客观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脱离实际,不注意抓方向,抓政策,孤立地搞数目字,有时成天钻在数字堆里。现在我们注意了防止片面性,由数字堆里钻出来了,解剖了麻雀,抓住了方向;由只做计划到考虑计划的实现,特别是到组织力量打歼灭战。同时,注意先走一步,搞个小区规划,给将来计划创造条件。这样,就使我们的计划由死计划变成活计划,由主观主义的坐在屋里形而上学地搞,到比较接近实际情况,这是个跃进。从这里得到这么几点认识:
第一,正确的计划来源于实践。计划机关是经济工作的加工厂,又是属于再加工性质。它不是决策机关,是参谋机关。要当好参谋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又要善于联系起来进行思索,才能提供正确的情况,和比较符合实际的计划方案,供决策者下决心。因之,点子出得对不对,意见提得合适与否,关系极大。要点子出得对,意见提得合适,中心是解决实践问题,并且要善于对国民经济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几年来,我们对国民经济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地方工业和城市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这是一段艰苦的“笨”工作。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把分散的情况加以整理,形成高一级的认识,就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这就是计划方案。
第二,计划方案一经制定,就要抓住主要矛盾,选择有关全局的又是力所能及的方面,根据当前形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组织各方面力量打歼灭战。把人力、物力投向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也是逐渐形成的。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一九六二年集中调整了房产,缓和了中小学校舍的紧张状况;一九六三年集中抓了解决城市建设的煤气供应不足和城市公共交通紧张;一九六四年集中力量解决了郊区蔬菜电灌工程的建设;一九六五年确定了工业以科研成果移植、农业以小型治涝与电灌、城市以房产、教育以半工半读的劳动基地安排为重点。这就使我们掌握了计划的主动权。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过去我们就有片面性,总以为做计划是我们的事,实现计划是别人的事。
第三,必须反复地实践,不断地检验,最后总结经验教训。计划没有一成不变就实现的,好的是接近实际,不好的就是违反实际,总不可能和客观实际完全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检验、修改、充实原来的计划方案,提出新的适应变化了的客观情况的新方案,这是计划工作逐步接近实际的必经之路。
经过这样多次的总结,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正确的计划,来源于正确的认识,而正确的认识又是从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得出来的。总结来源于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这样的总结才能反映客观的真实情况。通过总结找到矛盾,在彼此相互联系的许多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提出解决方案。看来,要总结好,必须学好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同时在总结中又不断加深对毛主席《矛盾论》、《实践论》的认识,循环不已,一次比一次加深。所以说,总结工作的过程,就是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也是用毛泽东思想从根本上改造自己的世界观、方法论的过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