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粮站工作也有规律可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15
第5版()
专栏:

粮站工作也有规律可循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第三粮站主任 赵庆璧
一九六三年,我们粮站的同志们学习了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著作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逐步树立起来,全站同志热情很高,为烈军属、五保户送粮上门、下组服务的人次多了。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矛盾。全站七名工作人员在营业时间里,两三个营业员下去送粮,粮站人少了,增加了买粮站排现象。顾客等得不耐烦,对我们提出了批评。
毛主席说:“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们认识到,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还要研究工作的规律性,才能把工作做好。大家就联系实际,一面学习讨论,一面实践,反复摸索粮站工作的规律性。
首先,我们针对前面说的情况,研究了每月每日营业忙闲变化的特点。
就一个月来说,营业忙有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一至五日,大家开始买一个月的粮食,顾客比较多;第二个高潮是从十三日、十四日开始到二十日,我站供应的四百多户工交、财贸职工都在这几天发工资,买粮顾客突然增加。每月六日到十二日和二十日以后,营业比较清闲,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利用两段较清闲的时间下组访问,服务上门;两个高潮期间集中力量搞好站内工作。每到最忙的时候,我们先一天就做好各项准备,到时候两个人收款、多人付货,并且早开门晚闭店,因此顾客虽多,也不用站排。
一天的营业同样有忙有闲,掌握不好,也要顾客赶堆,忙乱被动。我们早就打破了早八点开门的老规矩,夏天早晨六点半左右就开板,冬季七点钟也开板了。这样从清早起就随来随卖,避免了一开板顾客蜂拥而入的忙乱现象,同时也方便了双职工买粮。我们摸索了一天的营业规律是这样:早晨八点前来买粮的有一些人,一般是双职工;八点到九点,上班的已经走了,家庭妇女饭后没收拾完,一般情况来买粮的很少;九点到十一点,家庭妇女、老年人,放寒暑假期间一些小学生,陆陆续续前来买粮,营业要忙一些;十一点以后,各家都在做午饭,我们的营业又清闲起来;午间营业比较忙,买粮的多是上班职工,要求很急,甚至一边走道一边捋胳臂看表。下午也大体上和上午的特点相同,两点到三点(冬季是一点到两点)来买粮的很少,三点以后陆续有些家属来买粮,到四点买粮的又少了,我们也该关门了。我们的人力和工作时间,现在就是根据这些特点安排的。忙时人多,闲时人少。
除此以外,我们还研究了逢年过节供应工作的特殊性。节日粮食供应品种多,业务量集中,往往工作很忙,甚至节日前夕的晚上还有人敲门买粮,这样粮站同志不但不能充分休息,自己想买一点副食过节也抽不出时间。现在我们是在节前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并事先通知各单位,可以在下班后买粮。这样就避免了顾客集中,工作忙乱,又照顾了各企业职工不影响生产。这样做既方便了群众,也方便了自己。我们也可以愉愉快快地放假过节了。
掌握了规律性,尝到了甜头,工作越做越主动,大家又进一步研究了对待各种不同顾客的规律性。买粮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论什么样顾客,都要尽可能做到使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如家属买粮问的细、挑的细,什么高粱米糠多糠少啊、小米有没有砂子啊,要不怕麻烦、耐心解释;小孩子来买粮,往往是数量不多、品种单一,但要告诉他把粮本带好、剩的零钱装好,称完粮食还要叮嘱一句,道上别贪玩,快回家;老年人耳朵沉、话语多,要做好唱收唱付,买了多少粮,花了多少钱,找回多少钱都交代明明白白,说话嗓音还得高一点,一遍没听明白就再来一遍;职工买粮一般是越简单越快越好。
最后我们还讨论过我们自己服务态度方面有什么问题。我们回忆有几种情况,我们的服务态度容易不好。第一是顾客多营业忙的时候,这时候有的顾客挑挑拣拣、提出问题,我们接待就不那么耐心;第二是一个家庭一天多次买粮,给我们增加了麻烦,我们往往不太满意;第三,接近关板或已经开始结账了,顾客来买粮,我们口里不说心里总是不大满意;第四,顾客挑品种,争争讲讲,我们也往往耐心解释不够。分析了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四个一样”口号。即:顾客多和顾客少、顾客一天内多次买粮和一次买粮、接待最后一个顾客和接待第一个顾客、对待挑品种和不挑品种的顾客服务态度一个样。
一切工作都有它的规律性。这二年来,我们摸索了粮站工作的规律性,按着规律办事,工作比较主动,顾客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