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增强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的根本措施 华北农村推广建设“四田”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16
第1版()
专栏:

增强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增产的根本措施
华北农村推广建设“四田”经验
先进单位农田基本建设的三个共同特点:发扬大寨精神,自力更生,群众自办;抓住土、水、林,进行综合治理;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据新华社十五日讯 正在同大旱进行着顽强斗争的华北各地农村,正在总结和推广建设“四田”(大寨式水平梯田、园田化农田、台田、林网畦田)的经验,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这是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促进农业生产的根本措施。
由于森林稀少和地理、气候等种种原因,华北广大地区易旱易涝。解放以来特别是人民公社成立以后,华北人民在党领导下,修建水库拦洪蓄水,修渠打井、闸山沟垒坝,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但是,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仍然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大寨式水平梯田
这几年,华北许多地方的干部、社员在抗御自然灾害斗争中,因地制宜地进行“四田”建设,收到了抗灾增产的效果。在历来缺水的太行山区,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首先创造了抗旱高产稳收的经验。这个大队的社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山坡上修梯田,实行“三深”(深耕、深种、深中耕)耕作法,增施有机肥料,把梯田种成保水保墒保肥的“海绵地”。这个经验已经在华北部分山区推广,人们把这种农田叫“大寨田”。山西省盂县三年来建设了近二十万亩“大寨田”,今年虽然一百六十天基本无雨,又遭到风灾雹灾,但是经过广大群众坚持不懈的斗争,发挥了“大寨田”抗灾增产的能力,使全县粮食总产量仅次于去年,成了有史以来第二个收成最好的年头。河北省平山县宅北公社南滚龙沟大队修谷坊蓄水、开凿盘山渠道、引水灌溉梯田的做法,进一步发展了山区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
园田化农田
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不少地方在发展水浇地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批园田化农田。这种农田做到灌排结合,土地平整,四旁植树,再采取深耕、多施肥、选用良种等措施,便可以不怕旱涝,稳定增产。北京郊区、河北省石家庄专区和山西省太谷县在这方面都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
台田
历来苦于盐碱涝灾的临海低洼地带的人民,也找到了建设台田抗灾增产的道路。最先做出榜样的是河北省沧州市南陈屯公社佟家花园大队。这里的干部、社员去年在荒碱地上修建的四十亩台田,抗住了连降七八百毫米的暴雨,使粮食作物获得了丰收。
林网畦田
华北还有不少风沙地区,耕地漏水漏肥,春天干旱,播种以后拿不住全苗,产量一向很低。属于这类地区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县当铺地公社当铺地大队,在引洪淤灌的同时,沿阴河北岸造起一条防护林带,又在田里营造了十四条护田林带,挡风固沙;在林带里建设“林网畦田”,使大量不毛之地变成了高产良田。
这些先进单位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争取稳产高产的具体做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建设“四田”发扬大寨精神,自力更生,群众自办。不少地方修“四田”,一切重勤俭讲实效,尽量不向国家伸手要钱。二是建设“四田”要抓住土、水、林,进行综合治理。有些单位过去对因地制宜改造土地和挖掘水源、蓄水保墒比较重视,现在又从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农田建设缺林不可,把林作为保持水土、改变地区小气候、使“四田”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措施。三是建设“四田”要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不少地方都采取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在全县、全社范围内制订规划,再集中人力物力,根据需要与可能,一沟沟地治,一块块地“吃”,当年建设,当年受益,避免“漫撒胡椒面”,使工期拖长造成浪费。
建设“四田”获得增产的成功经验,已经引起华北各地农村的重视。人们认为,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开展“学大寨、树标兵、一带二、一片红”的比学赶帮超运动基础上,大力加强“四田”建设,能够从根本上逐步改变华北地区的面貌,战胜水旱风沙灾害,使农业实现稳产高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