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敢于“顶风上”的人们——话剧《车站新风》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17
第6版()
专栏:剧评

敢于“顶风上”的人们
——话剧《车站新风》观后
李岩
西安市话剧院演出的《车站新风》,以两个车站不同的管理思想、工作方法和作风为线索,热情地歌颂了大好形势,突出了政治,表现了铁路工人敢于革命、决心走自己的路的气魄。
幕一揭开,作者就把观众和大南门车站货场工作人员一起引进了十里铺车站。十里铺是个大协作式的车站。这里虽然站区小,人员少,条件差;可是,他们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心,立足站区,胸怀全国,放眼全世界。因而他们处处为运户打算,面对现实,破旧立新,千方百计地完成了运输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受到货主和群众的普遍赞扬。
大南门车站却恰恰相反。被洋条条、旧框框套住手脚的副站长罗世昌、货运主任顾庆发,面对大好形势给铁路运输带来的繁重而光荣的任务,不但没有感到欢欣鼓舞;反而在新形势面前惊慌失措,连喊“不得了!”他们在工作中只考虑计划指标、静载重〔注〕、停留时间和奖金,很少为运户和兄弟站着想。为了完成静载重指标,不顾整体,把轻浮货推给十里铺。对卸下的货物也不负责任,以至造成小麦良种生芽的严重事故。大南门真的变成了“大难门”。这与日新月异的大好形势是多么不相称啊,这与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铁路工人的革命要求是多么矛盾啊!这样,刚调来的敢于“顶风上”的货运车间指导员于长海,就不能不和罗世昌、顾庆发形成尖锐的对立。话剧紧紧地围绕着这个中心矛盾,通过两个车站、两种管理思想与工作作风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行动,深刻生动地揭示出大南门车站经营管理上的一场兴无灭资的尖锐斗争,突出了比学赶帮超的现实意义。
这出戏之所以令人喜爱,还在于作者着力塑造了指导员、老站长、女汽车司机等敢于“顶风上”的新人形象。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紧紧依靠工人群众,那里需要就冲向那里。他们虚心向别人学习,处处以货主利益为重,因而,形成了“车站新风”的中流砥柱。
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货运车间指导员于长海。“顶风上”是于长海的行动准则。这所谓“顶风上”,也就是那种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发挥革命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冲破一切阻力,敢于冲破一切困难的不断革命、彻底革命的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主导,于长海才能站在货场,就感到全国经济脉搏的跳动,听到社会主义的脚步声;正是由于这种思想主导,他才敢向罗副站长、顾主任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第二幕里,关于是否把轻浮货先压一下的问题引起了一场激烈地争论:在罗世昌、顾庆发看来,物资单位是千家万家,我们铁路是只此一家,不能把千家万家的困难,都集中在我们头上,不然就会被动;而于长海则认为:只有我们把千家万家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千方百计地设法解决,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些轻浮货,是给工作造成一些困难,但它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物资,是个客观存在!推,是推不掉的,压,也是压不住的。既然如此,就不如集中优势兵力,大干它一场。从中吸取经验,早一天取得主动权。通过这场斗争,这个戏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于长海的全心全意为“顾主”服务,敢于革命、敢于斗争的“顶风上”的精神。在解决轻浮货严重积压以后,他又乘胜前进,创办了运输战线的一条龙,搞起了社会主义运输的大协作,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生龙活虎的、敢于“顶风上”的新人形象也就突现出来了。
全剧的戏剧冲突,是写得扣动心弦的。它不只对铁路战线上的建设生活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都有深刻意义。它向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提出了问题:你在做工作、考虑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从“为人民”出发,心目中有没有“人民”?
当然,这个戏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譬如后两幕笔力较弱。作为指导员的于长海,表现他做人的工作也较少,特别是他和罗世昌之间的深厚的革命友谊没有很好展示。罗世昌的思想发展的脉络也就显得不够清晰。老站长第一幕着墨不多,但勾划了一位爱站如家的老工人形象,可惜后几场没有很好地发展他的性格,显得平了些。
尽管《车站新风》还存在着一些缺点,但它仍不失为一出好戏。
〔注〕静载重:铁路运输的一项主要质量指标,用以考核货车的装载吨数。(附图片)
大南门车站第一列高质量直达列车在群众的欢呼声中发车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