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巴山后来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22
第6版()
专栏:

巴山后来人
王焕斗
巍峨雄伟的大巴山上,炊烟缭绕,红旗翻飞,从早到晚,四处震荡着雄壮的号子声和歌声。
这不是说的三十年前,跟随毛主席打天下的红军,走进大巴山来建立革命根据地;而是说的三十年后的今天,一万五千多名知识青年,由重庆和四川其他城市,来到大巴山里开山劈地的情景。
是什么吸引了我们的年轻人,使他们能在荒坡秃岭里,站稳了脚跟,克服了困难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识到开发山区也是干革命。他们一来就热烈地谈着:大巴山连峰叠岭峦重峦,有多少山头需要占领?有多少饲草、青肥和泥土等待利用?有多少茂密森林和丰富资源需要开发?我们年轻人不来谁来?他们越议论越觉得心里热呼呼的。他们决心从头做起,于是,就自己动手,盖房子,造工具,开荒,垒土,种树,热情地干了起来!
万源县茶桠公社青年林牧场就是这样白手起家创办起来的。这个场的场址,选在茶桠公社的最高点,拔海一千五百米到一千八百米的木王坪上。一开头,这里是一个荒坪、六座荒山、八条荒梁和十六道荒弯;没有一块熟地,没有房子,没有牛,没有犁,只有少量镰刀、锄头。靠什么办场?靠的是不怕困难的人,是四十名来自重庆市的知识青年;是县、区、社党委精心挑选的好党员——场长余明德,还有余明德带在身边的一本毛主席写的《愚公移山》。他们动手干开了。先搭个棚睡觉;随后砍柴卖钱,请个老师教盖房子;随后请个铁匠师傅建起炉子教打农具;随后跟着党委书记和场长,斩荆藤,砍火地,在冰天雪地上一个跟头一个跤子地积肥……。现在那里已经长出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庄稼,还种了茶园和果树。
成千上万的青年就是这样自力更生、克勤克俭地在大巴山里艰苦创业的。他们不仅办起了六百多个农、林、牧场,开发经营了六十多万亩面积的土地,养殖了上万头牲畜,种下一万四千多亩树,而且还白手起家地创办了一百多所业余学校和半耕半读学校,建立了一百多个科学实验小组,办了二百多个文化室和图书室。他们说得好:“这也是山区需要呵!”的确,青年们看得清楚:大山里不知有多少家、多少代、多少人没有读过书。有些老农能认得的“共产党万岁”这五个字,还是红军在三十年前教的。山里人多么迫切地想学文化,多么迫切地需要懂得科学知识啊!因此青年们白天整整劳动一天,到夜里仍然攀高山,过深沟,顶雨雪,冒风霜,坚持给四千多名山区社员去上文化课。每逢节日,他们也总忙着赶排节目,让山村老老少少看到他们演的革命戏。他们还抽出时间来培育适应高山特点的良种、畜种、茶种,发展柞蚕,做了不少开人眼界的试验。
青年们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大巴山的面貌;而他们自己,也在这艰苦的劳动中,得到了锻炼。万源县坪溪公社林场有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大家叫她小许。一开头她被安排在低山小组里劳动,她热切要求跟大家一道上高山小组干活。领导上批准了;可是小许走到半山腰上,却有气无力地退了下来。过了一段时间,她又二次要求上山,当她艰难地爬上去,由于路滑坡陡,没法劳动,两天之后又退下山来。当她第三次要求上山时,林场党支部书记、复员还乡的老红军钟丹坤帮她使了一把劲。他鼓励她说:“我当红军的时候比你还矮;可是我还照样翻雪山,过草地,过了草地还要打仗。那时候看得很清楚,退下来没有活路,打下去才有胜利。革命的路是不平坦的,就是要我们挺起胸膛去闯!”老红军的话使这个姑娘终于顶住了困难,适应了环境,成为高山上不畏雨雪风霜的好青年。
陆荣芳刚由重庆来到南江县荒凉的老林野谷,乍冒高寒,初尝肩痛背酸的劳动辛苦时,她想过家;但是,当她想到毛主席的话时,她的勇气就增长了。她在日记里写道:“我爱重庆,更爱南江。重庆是我出生的地方,南江是我锻炼成长的战场。我一定要在这红军走过的地方,经受一切困难的考验,发出青春的热和光。”说到做到,在以后的许多次斗争中,她总是吃苦争先,因此被评为五好场员。现在同伴们已把她称作“陆爱南”了。
巴山后来人啊,你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教导;你们正肩负着重担,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