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65-11-24
第3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会议“搬家”
两个月前的一天,天津印染公司六十一岁的副经理赵伦伯,参加完纺织工业局支援抗旱斗争的紧急会议,没有回公司召集基层单位开会布置任务,而是骑着自行车,赶到基层单位,分片布置任务。既及时,又节省了基层干部很多时间。基层单位对赵经理替基层着想、为基层服务的精神感到满意。
《天津日报》发表短文说:这种事情虽然不大,但上级机关设身处地替基层着想的精神,却值得发扬。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看起来是个方法问题,其实是个革命热情、革命精神、革命锐气的问题。我们做革命工作,有了革命热情,就会朝气勃勃;有了革命精神,就能不断创新;有了革命锐气,就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是实现革命化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努力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就不太困难了。
一提到革命热情、革命精神、革命锐气,有人就会联想到延长工作时间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时间,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确实是很宝贵的。但是,人怎么掌握和利用时间,却有很大的学问。用革命的态度、革命的方法去利用时间,一天就能做几天、几十天的事;安于现状,因循守旧,尽管你不怕辛苦地“连轴转”,几天也只能办一天的事。赵伦伯同志把会议搬了一下“家”,节省了基层干部很多时间。乍看起来,是一个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改进,实际上,如果没有一定的革命热情,是无法做到的。
“挑毛病会”开得好
南湖渠砖瓦厂二车间维修组的同志,在创造真空吸坯机的过程中,曾经失败过许多次,每次失败,总听到一些风凉话。开始,他们不耐烦,甚至发过火。后来,在厂长帮助下,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不含糊,让人家挑毛病,只有好处,没有害处。他们请厂部为他们召开了两次“挑毛病会”,耐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结果,使得真空吸坯机日益完整,终于成功。
《北京日报》就这事发表短评说,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对待自己正在搞的技术革新,要这样;对待别人的意见也要这样。我们正在搞的技术革新项目,在搞成之前,有成功的地方,一定也有尚未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已经搞成之后,也还会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因此,别的同志针对这些缺点提出一些意见,是很自然的事。同时,技术革新项目是新生事物,有些同志一时不能认识它,理解它,对它产生疑虑,也是必然会有的。别人提的意见,也有种种不同的情况:有打气儿的,有拔气门芯的;有赞成的,有反对的;有善意挑毛病的,有恶意挑剔的。对于这些意见,也应该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有错误态度的人,要帮助他端正认识;对那种善意的但不正确的意见,要耐心解释;对一切好的意见,要虚心听取,善于吸收,不能一概不听。
既然工作上存在着这些矛盾,就要正视它,揭露它,有意识地促进矛盾的斗争,推动工作的发展。召开“挑毛病会”,倾听周围的同志对革新项目的意见,就是把矛盾拿到桌面上来的一种好方法。
打破“分”的束缚
成都地质学院学生朱应涛,对老师照着书上讲的某个结论有不同的看法。当时老师不同意他的意见。考试时候,他正好抽着有关这方面的试题。他如果按照书本上的讲解去答题,可能得五分;按照自己的看法答,可能得两三分。但他想到,要为人民学到真本领,而不是要表面的五分,便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论点。结果老师们经过研究一致同意评为优秀成绩。
《中国青年报》就这个事例,发表短评说:一个学生学习得如何,要到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检验。考试只是在校时期对学生学习进行考察的一种办法。考试的分数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学生的知识质量。但是,有的同学过分地看重分数,为了追求好分数,在学习上不是抓住重点,加以消化,深入学习,而是猜测老师在课堂上会提什么问题,考试会出什么问题。为了追求分数,课堂上一字不漏地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又一字不漏地写出来,不敢有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五分有什么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一点用也没有。追求这样的五分,累死人,也害死人。
我们是为革命而学习,不是为分数而学习,注重的不应该是分数,而是知识的真正掌握。如果分数能代表知识水平,那末好分数是可喜的;如果不能代表知识水平,就把它丢开。应该象朱应涛那样,对分数问题有个正确的看法,大胆、主动地去学。把精力集中在培养锻炼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食而不化是吸收不了营养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